今天下午重新看了电影《阿甘正传》,高中时代看过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感受,现在明白自己当时没有看懂。
电影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的内心,心中有则电影中有,心中无则电影中无。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一个主题,那么就是关于命运的探讨。
阿甘最后在珍妮的墓地前怀念和追忆他生命中的中重要经历和人物,反思命运到底是什么:是像丹中尉说的那样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切都安排好了,还是像妈妈说的那样随风飘零、没有定数?阿甘的感悟是两者兼而有之,到此,电影中没有继续追问和探讨,镜头从墓地切到阿甘和儿子等校车的现实场景。
电影中阿甘和妈妈为数不多的对话发生在妈妈弥留之际。阿甘的妈妈在弥留之际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注定要去经历的,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我命中注定是你的妈妈,而我尽全力去做好。”这句话是阿甘妈妈对命运理解的一个简单概括,随后她说阿甘应该也掌控了自己的命运,阿甘问妈妈命运到底是什么,妈妈告诉阿甘,他的命运是需要自己去发现的,还给出了那个经典的巧克力比喻——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阿甘妈妈这句巧克力哲学道出了生命的不确定性,给那些想要掌控自己命运的人提出了一个关键挑战:面对命运的不确定,我们如何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呢?我们来看看阿甘是如何对待命运的。
阿甘是幸运的,有一个智慧的妈妈,虽然阿甘小时候智商测试分数只有75分,正常学校差点不收他,妈妈还是通过自己的牺牲坚持帮助阿甘上普通孩子的学校,妈妈坚持告诉阿甘他和其它孩子没有区别,而这一点并不是很容易做到。一般的父母要么认为自家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优秀,要么认为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家孩子,而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同等看待生命的视角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何况阿甘的表现看起来有点智障的感觉。但是妈妈教他的的那句话他却牢记心间“只有做蠢事的才是蠢人”,言外之意,蠢人可不是看起来的样子,而后面的一系列行为也表明阿甘对待命运的态度和选择体现出智慧的一面。
在校车上,其他孩子都不让阿甘坐在他们旁边,阿甘尝试了几个空位都被拒绝,他没有说一句话,没有抗争,静静地站在车上,终于等到了那个对的人,他看起来被动的选择却是明智的选择,他的不争帮助他遇到了那个最愿意接纳他、理解他的人,珍妮也成为他一生的挚爱,这就是不争的智慧。
后面参军入伍在兵车上遇到了类似的一幕,其他士兵都拒绝阿甘坐在自己旁边,阿甘依旧默默接受,静静站立,等到了愿意接纳他的巴布,而后他们成为最亲密的战友,阿甘因此收获了友情。阿甘退伍后因为巴布的生前愿望和兄弟间的承诺去下海捕虾,最后获得财务自由,阿甘的确把上帝赐给他的资源发挥到了极致。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阿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呢?
我觉得没有人能从根本上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只能部分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是很少一部分,那些运气的部分就是不能为我们所掌控的,一位智慧的妈妈,在越南战争中幸存下来,出海捕虾船遭遇风暴后成为唯一一艘幸存的捕虾船,捕虾行业竞争者骤减,从最初的一无所获到通吃,这都是运气部分,是不能人为掌控的部分。
被动选择也是选择。
珍妮选择了接受阿甘就座,实际上也是阿甘选择了珍妮,阿甘后来选择坚守对珍妮的爱情就是更为主动的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最终他也获得了珍妮的爱。
巴布选择接受阿甘就座,也是阿甘选择了巴布,而后来阿甘选择继续履行和战友的承诺则是阿甘更为主动的选择,而最终他获得了财富。
命运到底是什么呢?阿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命运中既有注定安排好的部分——不要去抗争,接受就好,也有主动作为的部分——比如坚守爱情、坚守对朋友的承诺。
如何区分命运中哪些该被动接受,哪些该主动作为是留给每一个人探索命运的永恒话题,直到那时我们才可以说“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话题也回到了基督教的三句著名箴言:
请赐予我平静,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事;
赐予我勇气去改变那些我能改变的事;
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