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如何建立行业研究的框架
公司研究的目的
二级要关注超预期波动,预期已经体现在股价内
报告可以有所偏重 但是不能在研究过程中规避负面信息,要实事求是,多方面信息的独立判断,最可贵的就是独立判断,不要怕出错,找证据
未来面试机构招人的时候,抓住的要点,独立思考
公司研究是屁股决定脑袋,不是漫无目的,不是罗列公开信息,是根据一定目的出发最终落地到判断股价未来如何
公司业务研究的主要框架
所有业务目的一定是股东,赚钱,如果一味情怀肯定是骗人,这也是公司发展目标,
1、小富即安:每年一定业绩增长,家族企业、中小企业,不建议并购重组,关注内部成本优化
2、行业龙头:不断做大做强,领军企业,不能满足于充盈现金流,并购重组来实现业务扩张或是通过研发获得技术优势,不满足成为行业龙头,在多维度、多院业务发力,成为产业集团;关注一系列搭建销售体系、网点、技术优势
不同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印刻在实际控制人心里,宣传,跟公司管理层的交流,如何定位
公司商业模式:个人努力
业务结构图清晰呈现如何整合上下游资源来实现
上游主要供应商和原料
服务来源
下游客户’
销售模式 代销 直销
如何触达终端客户
在画出商业模式图(业务结构图),对它的收入进行细分,做什么之前弄清楚公司的收入到底来自于什么业务。不是它怎么说就一定是真的,业务描述介绍有美化和修饰,收入构成才是(公开招股、年报)
有几种主营业务,就画几个图
业务板块定位:传统业务:持续盈利、获得现金
新兴业务
增长点:战略
第一部分组织和流程:
流程:
内部风控体系,流程的合规进行梳理
组织:
大平台制度:中信、中金投行大平台调动不同小团队,吃大锅饭,统一管理,薪资差不太多;大项目、高端项目攻坚,资源来源于公司本身的声誉和上层领导,下面人好好干活即可,有核心资源的员工可能跳槽
事业部制度:国信证券成立小团队,自负盈亏,公司不积极管理,每年下业绩指标,招人随便,达到就37分层、55分层,人员很难流动,激励模式使得薪资差距很大;小券商没有牌子和资源,要去社会上网罗自带资源人才
没有好坏之分,
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股东权益保护,如何施加影响力保证权益,公司治理层(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和管理层,不要随意干涉,管理层作为职业经理人存在,国内的治理结构并么有发展到这么成熟的阶段
证监会监管严格,按理说国内披露的尺度和口径是全世界最完整最清晰最完善,这么完善的,为什么还会造假,公司治理还是不成熟,公司发展股权结构有关。国外没有实际控制人概念,前五大持有人都是财务投资者,如PE、养老基金,不会直接涉足日常管理,而是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国内企业大股东都是创业者,直接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天然不分离,法规要求独立性,创始人的亲朋好友如何独立,还没有形成财务投资者控股的结构。考虑到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家族企业让人担心,公司的负责人串通造假很容易,投资者难以行使管理权,无法发声,保护投资者权益。
内部文化:也是刻在管理层心里,现场发现探讨,非纸面
第二部分核心资源:量化指标,可分析强,公开材料就可以分析
资本资源: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建项目、ppp业务、工程类。融资驱动,能垫资就能拿下业务,钱不够就到天花板了。垫资能力!!!
企业经理人:研发类轻资产企业,
技术:
披露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不能说明技术好,是一种资质,帮助减税,25%到15%,研发支出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4%。申请资质不需要对技术进行实质判断的,只要达到标准,资质本身并不能对公司的技术,只是可以减税而已,门槛不高。技术储备看专利资源,可能看不懂,结合行业发展来看,技术路线和思路,核心指标优化多少,技术团队是否有行业知名人士背书,是充当形象代言人还是引导技术发展,是否担任技术负责人要分辨清楚,公司相关行业具有能力,搞定院士,技术先进性侧面论证。
销售渠道:大消费类企业,直销、经销、网点管理,生死存亡的因素,线上、线下渠道
政商:
房地产企业、基建类企业,双刃剑,企业过分依赖政商资源,未来发展瓶颈受限,不是各地都能打通,未来增长有限
业务战略和资源的匹配性!!!国内很多企业并没有硬核技术,但是业绩不错,行业应用性经验,深度绑定合作粘性,很难把它形成无形资产,nohow??虚的软技术实力如何量化,实务很头疼,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现状。
项目数量 业务规模小 标杆性企业认可
发展战略:
战略对吗?
是否匹配行业发展趋势,老罗,小而美战略,消费电子目前进入红海竞争,对于上游供应商的稳定性,低成本,大家关注供应链,出货量达不到,无法管控供应链,战略选择与行业趋势发展不符,落败华为小米
战略能落地?
战略实施保障?
产业总体趋势:时代趋势和历史进程
外部环境:
市场规模:
公司所在行业是朝阳还是夕阳,高速增长还是稳定增长,还是需求在持续下降
市场规模得细分,牙膏市场传统,未来几乎是零增长,不一定说明产业没有前途,市场内部分层低中高,主要低端饱和,中高端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云南白药成功的秘诀,很多人不看好都认为市场成熟饱和,打造中端,中药作用,价格,宣传做的比较好,开辟中高端市场。讲市场规模不能一概而论,目标所处细分市场,不能忽视消费升级背景下中高端市场扩张带来的机会。用户分层、地域分层,精确确定公司产品的位置。冲击替代不一定是竞争对手,也有可能是其他行业发展。
市场发展驱动力:
具备的素质,不同行业和细分市场中说明企业在竞争中胜出?
消费品近几年逻辑依然是消费升级的逻辑,城镇化,品牌优势,便捷区位渠道,便利店对于大型超市的取代,好的市场声誉前景更好。重点品牌建设,质量提升
工业品 下游的生产商带动的。半导体需求由,生产线开始规划,设备商能够进入供应商名录,大型厂商对于设备商的认可?
下游制造商扩大产能 对设备有需求 决定于下游扩产,资本性开资,波动性比较大,对于下游资本性开支依赖性比较大
扩产能之前进入供应商名录,对于供应商名录管理严格,采购严格 一个库 进入这个库要层层选拔好几年的认证 一旦进入 扩产之后需求都会找你 稳定现金收入
如何打入海外欧洲美国要好几年 进入壁垒 未来台积电 中芯国际
军用设备:
市场发展格局:
竞争特点,经济学的竞争格局,结合市场发展驱动力分析
竞争状态,公司所处位置
不需要每个点都分析,纸面上很难分析,找重点!!!引导思路:公用设施建设接本实力和融资能力;拿地能力和;核心素质团队;工业是否进入大型厂商供应商名录;消费量看品牌和广告
投行关注合规性,才能IPO和并购重组
PE关注核心资源的价值,战略实施可行性,具有投资价值
二级市场关注未来业绩,业绩预期,外部有利信息
战略咨询关注战略的前因后果
财务分析
技术等指标性东西并非能变现,对商业模式和风险因素进行验证,通过财务挖掘商业模式的特点和缺陷
财务要紧跟业务,连续三年毛利率持续下降,不能说因为公司成本持续上升,这是废话,但是回答为什么成本上升,什么因素导致,是不是上游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这才是有效的财务分析,联系背后的业务,
如应收账款周转率低,给客户账期长,在客户面前弱势,服务对象是政府、电信、中石油中石化,非常强势,虽然不会不还但是拖很久
较低的毛利率只有10%不到,很难说技术好,跟同业相比,是不是竞争进入白热化红海阶段
存货周转率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内部精细化,货物积压,销售困难,内部存货管理出了问题,erp系统是否有效建立
现阶段无法预测,能获取的材料信息有限
财务,验证和解释,结合业务因素
主要方法论
根据公开信息开展研究(动用一切资源和手段,行业数据很难找,时间和精力)
如何判断低中高市场:售价,和同行业产品比较
根据非公开信息:现场访谈,打电话找行业协会和公司销售人员(和竞争对手产品比较),打电话之前做好功课,列出问题,问问题的时候有一定技巧,做公司研究一定不要死板教条
跨境并购会增加商务尽调团队,外部专业咨询机构或者投行来做。
生物医药 过了临床测试 什么阶段
作业要求
脑袋决定屁股:实质重于形式
商业模式 业务状态 核心资源 投资亮点
新三板企业信息好收集
[if !vml]
[endif]
股权结构 营业收入构成(产品) 商业模式 盈利模式(财务分析)
不借助PPT 口述通俗易懂
行业 规模 趋势 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胜出 竞争结构 公司地位
核心资源和投资亮点:靠的是什么做那么大 渠道团队品牌?语焉不详,看是不是成立!不是它说什么是什么~事实性,价值判断不要依靠转让书、招股书,都是乱写,夸大其词,硕士研究生和工作经验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不能抄!!!
投资风险:语焉不详,公司不愿意说不好,皮毛缺点,行业竞争加剧是废话,除非急剧红海,不能抄!!!
结构参考,顺序随便~不要死板
第二节IPO业务简介及承做流程概览
IPO对企业的内涵
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资本市场已由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两部分构成。其中场内市场的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俗称二板)和场外市场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证券公司主导的柜台市场共同组成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一层次 主板(上交所、深交所) 中小板(深交所)
第二层次 创业板
第三层次 新三板
第四层次 地方股权交易 柜台市场
IPO: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
公开发行以200人为界限 必须经过证监会审核批准 否则违规行为 严重触及刑法
上市:登陆沪深A股市场,股票的流通和交易
主板 中小板才是上市;贴金说法 “新三板也叫上市”!
IPO对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1、投资价值发现(空头和多头平衡形成的价格,公允价值,市值。企业价值确定=股份价值+债券价值)交易系统的撮合,避免无法寻找交易对手
2、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和信息的透明(符合监管机构、各个主管部门所约定的规范条件,工商变更、公司设立符合工商部门;税符合国地税;劳务符合劳动局;投资建设符合发改委;出口符合海关)
3、融资工具的丰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银行授信、股权质押融资,银行对中小企业整体经营情况、资信情况不了解,银行信贷这个尽调与投行做得差异很大,信息不对称。两家企业经营业务和规模,管理层职业承诺完全一模一样,各家机构、保荐机构、律师会计师不断核查发现雷区,不断规范,经过监管机构审核,才能非常坎坷地变成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的背书,享受到资本市场的便利)
4、提升商业知名度与信誉(4000多万家工商主体登记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3600家1:1万 万里挑一的企业;税和工商都要规范,不能少交,时间和金钱成本)
在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国家,企业能否IPO上市直接决定了股东的贫富;发展中国家IPO讲大幅提升企业的直接间接融资能力
IPO的法规体系和主要规定
科创板采用注册制,权限下放到交易所
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
证券法:解决资本市场公平和效率;资本市场从业人员,交易人员
投行工作人员要理解日常运营法规(工商税务等)和资本市场相关规定
其中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非常重要!!!
IPO业务最考验投行基本功,两套法规滚瓜烂熟,规定最低门槛。
发行条件有差异是因为当初板块定位差异,创业板最初定位高成长性、高增长性、轻资产性。但经过10年发展,现在与主板、中小板定位模糊。有市值上千亿的,规模无法区分。无形资产占比很高,多为技术、专利,初创型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求会比主板弱化。核查的力度和范围却更大,从证监会的角度来看抗风险能力要小于主板,
建议每个字都认真读下来,再随着经验增加而理解。比如3年不等于3个会计年度,3日和3个工作日,涉及信息披露违规。
持续经营3年以上,倾向于3个完整会计年度特例:独一份
完整业务体系:完整采购、生产、销售闭环体系,生产环节外包是不行的,会受到生产企业经营的严重影响,需要独立经营;创业板主要经营一种业务,不是说只能经营一种业务,最核心的业务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
最近3年主营业务、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无重大变动,实际控制人没有变更:原来业务要继续经营,可以新加业务,但占比不能超过30%;无重大变动很难量化,一般考量变动原因,是谁,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多大影响,接续人由谁委派
虽然规定创业板只需设立审计委员会,但一般其他三个都会同时设立。
股权清晰 穿透核查 一级一级股东都能查清楚
注册资本 涉及股权出资 企业生产运营抗风险
行政处罚:警告以上,情节严重是罚款以上,但是在实际业务中很多企业受到罚款,仍然认为情节不严重,看罚则,如果罚则上没写,主管部门开违法违规证明从处罚角度来看不属于情节严重。
减少关联交易(完整披露核查,关联交易公允性,是否涉及利益转移,一般控制在30%以下,但从审核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严格执行),避免同业竞争
内控包含法律和财务体系,采购资金借款生产销售每个环节都涉及,备用金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发现这个问题怎么办,有规定的严格执行,没规定的补充制度,不完善的凭证要重新补充完善。
IPO涉及的中介机构与职责
保荐机构 主承销商:总体协调
律师:法律尽调
审计机构(必要):财务尽调
资产评估(非必要):业务需要,无形资产增资
财经公关公司(非必要):做舆情控制,现场路演北京上海深圳,现在取消了。两大业务萎缩以后,见得不是太多。
券商编写招股说明书
保荐承销资格的券商有100多家
综合协调、改制辅导和申报审核只能由券商完成
持续督导、尽职调查:会计师、律师也会参与
盈利预测风险太大,非必要~
IPO业务流程概览
时间不一定,课件中是乐观预期,有些要外部政府的批文2-3年总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由中介机构和发行人共同完成,规范。不合规的按要求整改,整改内容很多很久,可能代价很大。
有限责任改制股份公司
生产经营,提供资料,
达到要求就开始开股东大会,打算上市,什么板块,发多少股
券商内部立项审核程序
第二个过程是申报审核
证监会反馈可能是多轮,口头书面均可能(有没有可能反馈还是不成功?很可能啊,这个流程是每个公司都会经历的,并不能说明什么)
中介机构反馈意见回复
7过5审核通过会
发行审核速度更快
第三个过程是发行上市
拿到发行批文之后开启上市程序
询价、路演、验资
分配代码,敲钟开盘
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的过程也不如IPO这么完整
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允许企业部分不规范行为,改制阶段要把原先与人相关的不规范东西去掉,凭资本说话。
IPO尽调概述
尽调准则:流程和证据
尽调内容不同,手段差不多 访谈(发行人、员工、中层、老板,客户、供应商、行政主管部门、股东、股东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人)尽调清单要求企业提供资料公开信息查询 实地走访 函证(财务核查常用)
行业 业务1名同事
法律:生产经营涉及
财务:财务处理,会计准则、会计政策
一人承担招股说明书的章节一部分
核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根本目的,不能管挖不管埋。
合理审慎原则:企业发展的诉求和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提出的上市要求之间的平衡
尽量最小代价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