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听少年得到的时候,听到一个小故事,说一艘大船上一个少年和一个少女相遇,然后在甲板上聊天,船出事倾斜了,人们慌忙放下救生艇逃生,到最后少年对少女说,这个小船上还有个位子,我太重了,你去吧,最后少年在大船上,少女在小船上,高举着手挥动着,不断高声的说“再见”。
可能,这里没有浪漫,也不是深情,似乎是一种更原始更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更绝对更有价值。
相对主义只能让人更正确,但不会让人更有价值。接受幸福是幸福,也保留赞同快乐和快感也是幸福的时候,能保证犯的错绝对的更少,但同时也去除了幸福的真正价值,也去除了自己信仰的价值。正确很重要,但价值更重要,没有价值的正确并不是真正的正确。
人的意志有时是不可思议的,它与人的意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意愿是自己想做或者说是愿意去做的事,而意志却是一种来自于内心的驱动力,非逼着你去做某件事,这也许是一件平凡的事情,但是也许是一件众人所不能接受的,离谱出格的事情。
说到意志,不得不提理想和驱动力,我认为意志就是达到理想的驱动力。生活中的动力来源于对于对现实与理想更清晰准确的认识。
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往往来自于自我与期望自我的反差与理想的动摇,而力量源于自我与期望自我的契合和坚定的理想。
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解释人,认为人是在对象化的实践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人首先源自运动的物质基础上对目标进行构想,然后通过实践作用于客体,经过反馈与调节达到目的,并在此过程中完善自我和体现自我的价值。用马克思思想体系来解释上一段的苦难与力量,那便是实践过程中反馈环节反馈给主体的信息对主体造成的影响。
以马克思思想体系来解释这些是在用理性的方式剖析感性的活动,改变了正常人用感性模糊处理日常问题的方法,使得事情更清晰、明了,从而平稳地实现最终目标。那么感性处理问题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当实践反馈了与原目标规划路线有偏差的信息时,会引起人的情绪变化,导致出现“太累了休息吧!”“坚持下去还好吗?”“要不就不去做了”之类的心理变化,进而影响对反馈信息的判断,导致实践过程的调节不当,更偏离了目标,延长完成时间,甚至不能完成。
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目标与实践过程,那么就会得到所谓的力量。当一个学生的目标是考得全班第一的时候,突然班里调来一个比他强很多的全省第一,如果他的意志不够强,就会出现上文实践过程中自我意识的斗争,如果意志输给了情绪,气急败坏,他就会慢慢失去自己原有的气势,失去斗争的精神。相反的,如果他的意志力足够强,他便有再聚集气势去挣第一的力量。
目标的高远会影响一个人会不会在意眼前的事情,就像韩信,他根本不会在乎胯下之辱,因为和匹夫斗争与自己的理想毫不相干,如果战场上出现了什么变动,那才是他最动心的地方。一个人为了他的父母去学习和为了全人类的解放去学习都可能在学习上达到极致,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理想有多渴望,即理想是否纯粹,也就是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