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教育”是个很好的教育主张

尊敬的柳校长,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刘洋教育思想主张提炼这个活动,并能有机会参与对话环节。

刘洋的“行走教育”这个教育主张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它切中了目前教育的弊端,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校园里、课堂上,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我们对现在教育的病态可以说感同身受。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教育只剩下了上课、作业和考试。学生似乎只要完成了作业,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能考个好成绩就算在教育上获得了成功。学生的生活空间死死地被限定在了家、学校、书本、作业本之中。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眼里有光、有求知欲的学生越来越少,眼神迷茫、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却越来越多。由于与大自然、与生活、与社会脱节得过于厉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差劲儿到连打个伞都打不好。前不久浙江工业大学开学典礼上发生的那段打伞的、让人哭笑不得的视频,估计大家也看到了吧?而“行走教育”较好地指明了一个可以纠偏的方向,那就是通过“行走”,让教育在与真实世界的有温度的联结中发生;通过“行走”,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融入自然,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收获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养。这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跨学科学习、真实情境的创建、项目式学习、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尤其是新课改所强调的“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的精神一脉相承,十分契合。所以我觉得“行走教育”这个主张有极大的推广价值,也有在更大范围去实施的可能性。

参加这次活动,我也有一个不是发现的发现,那就是:刘洋通过提炼教育主张,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变化。对比她的定稿和初稿,我发现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她的认知高度就有了极大的提升,她的“行走教育”的主张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全面。说一句溢美之词,我真的对刘洋要用仰慕的眼光去看了。与刘洋相识了近五年,也一起参加过好多活动,读到过她写的不少文章。但这次教育主张的提炼稿,让我觉得她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不再是我的同行者,而成了我追赶的对象了。在构思这次的发言稿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今后我该怎么办?参加一次活动,能促使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可以说这是我今天晚上最大的收获了。

最后,给刘洋提三个小建议。一是在“一主题四环节”的行走课程设计模式的目标设定中,刘洋用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这个概念,我觉得这个表述与现行的课标不大相符,改成新课标提倡的核心素养目标更好。二是我觉得刘洋的这个教育主张的产生很可能与她参加过的“教育行走”活动有关。我知道,刘洋是“教育行走”活动的深度参与者。但这次的定稿中,她虽引引用了“教育行走”的口号“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说明了这句话对她的启发,却未注明与“教育行走”的关系。三是“引言”部分,如果能结合着说一点对当今教育存在的弊端的思考,也许会更好。当然,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