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离开,是要更好的再来。

有一种离开,是要更好的再来

1,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空云卷云舒。

也许当时,写这句诗的作者,正过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的田园生活,出离纷繁的世间,静看花开花落,心如止水;

而又缓缓望向天空,白云在自由舒展,而蓝天仿佛是白云的“床”,睡在上面多么的自由舒展,自由自在啊!

2,

田园的生活,对于很多人,或许是:功成名就后的生活。这一生,都是为了这最终的恬淡自由而努力拼搏。

而若在兵戎相戈的时代,这种生活,便更成了奢望。

在武侠的世界。

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和小龙女,最终隐没在这世间,过起了田园生活,众人寻不得。

不是所有的结局都是如此。。。

也有乔峰,那和阿珠在塞外牧马放羊永远成了梦,魂牵梦绕,只能在梦里相见。没了阿珠,归隐有何意义。国仇家恨,英雄也只能感叹拔刀,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时和平,用血肉之躯,去阻止铁马铮铮。

付出生命,把“义”升华。人虽离开,精神长存。

有一种离开,是为了更不辜负。

小说毕竟是小说。

可是历史上却真的有这样一个人,他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演绎什么是忠义,虽然已过去千年,但却万古流芳,高洁的精神永流传......

3,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屈原生于战国。

那时,战国七雄,诸侯乱战,百家争鸣,礼崩乐坏。

在楚国,最初也很受楚怀王重视,满腔热血,试图改革强国,可是他的改革却严重的损害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以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宠臣靳尚,公子子兰为首,这些人,共同搞垮了屈原。

屈原很快就在楚怀王那里失宠了,不过屈原还是心存幻想的,希望有一天,楚怀王可以再一次的重用自己。可是最终的等待却是楚怀王客死他乡。屈原听到了这样的打击,仿佛是晴空霹雳。为了对先王的缅怀,屈原也不断地写出一些哀悼的诗句,来歌颂楚怀王。这种讴歌先王的举动,却遭到了当时新君王的反感,所以把屈原流放到大江南岸的深山林里。

4,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可是屈原不是陶渊明。

得以出离名利编织樊笼,屈原应该高兴才是。可是对于一个拥有远大理想报复的人来说,面对山河破碎,外忧内患的国家,怎可在此享受一份清闲而安心度日?

国亡矣,生之何意?

当时屈原被流放的地方是非常落后的。他被流放在这里,心情郁闷,内心压抑。沿江边扶手吟诵,手里还攥着他最喜欢的香草。香草是可以放在席子底下,赶走虱子的。但是身上的虱子可以赶走,心里百忧俱生的苦闷,却无论如何也赶不走。

于是,屈原就背诵着他写的伟大的《离骚》。

5,

此时的屈原一边走,一边吟诗。

哀莫大于心死。越走越远,越走越不知道自己走到哪了。

甚至连江边一个的渔夫,也在嘲笑这愤怒的诗人。

这位渔夫,劝屈原想开一点,说:先生,为什么不能同流合污呢?

屈原说:我皓皓之白,怎么能蒙上世俗的尘埃,洁净的我是不能容忍别人的污浊的。

有人说飞蛾扑火不过是自取灭亡,

在这纷繁的战国乱世,生存都很艰难,人们能吃饱饭,已经满足;

或许那些片刻的熄战时间,人们能享受一下生活;

而那精神文明,在生命的长河之中,也正因这样的特殊时代,才更加彰显屈原的高贵人格,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6,

有人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心中的理想破灭。

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最后只能以死明志了。

终于,屈原怀着无限的惆怅,抱起一块石头,沉入了汨罗江。

老百姓担心江里的鱼会糟蹋屈原的遗体。

于是,纷纷把米饭装到竹桶里,投到汨罗江中,不让鱼去咬屈原的遗体。

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他,慢慢的就把他的忌日演变成了端午节;

当初,装在竹筒里的米饭,也演变成了粽子。

屈原,追随楚怀王去了,他们一道走了,终于可以共同含笑九泉了。

这正是:君臣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

在人类历史上,觉醒和文明是一个薪火相传的过程,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总有那么一些人,努力地想要照亮自己和他人。

肉体虽去兮,文明美名扬。

8,

如今,端午节,又要来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