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清和小晓在火车上相识,那时他是戴眼镜的大学生,她是北漂姑娘。他们一起跨雪地,一起回老家。她谈过许多场恋爱,依然没能觅得良人。他应该是喜欢她的,一直在她身旁默默守候着,从没说破自己的情感,只是在她需要的时候总会出现。见清和小晓几经辗转终于以情侣的身份在一起。在隔板房里喝酒唱歌,倒计时跨年,大声喧闹,一起吃一碗面条,把外面的旧沙发搬回拥挤的家,在寒冷的冬天相互取暖。那间小小的房子,藏着他们许多的回忆。
最触动我的一个情节,是在寒冬的晚上等公交车,两个人嘻嘻哈哈,车却迟迟不来。见清对小晓心疼地说,“打车吧。”小晓坚持,“再等等吧,打一次车够我们吃两顿饭呢”。“打车吧,苦日子还能过几天啊。”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一下就从眼眶滚落而下。有些细微的情感,总是能够抓住人的心弦。
那时候的见清太受挫了,毕业后有满腔的想法和抱负,觉得自己有一天一定会有所成就。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当梦想找不到恰当的爆发点,只能浑浑噩噩生活,将自己的挫败感揉碎在游戏里。
小晓原本一直想要找一个在北京有房的人,能够在北京安家。她之前的生活都太动荡了,她渴望有一个稳妥的家。可是后来和见清在一起后,她改变了原本的计划和想法,她觉得只要和见清在一起,之前想的那些都已经不重要了。你看,许多女生,其实都不是不能陪你吃苦,也并不一定是觉得在你身上看不到希望,而是她不知道到底要再去经历什么,他才能成长和强大。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又能够做什么。也许选择离开他,不参与在他的生活中,他会逐渐学会独当一面,能够成长。见清不懂,他以为小晓是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才说无所谓。二十几岁的男生,意气风发,内心总是敏感,自尊心总是很强,总是有一颗想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蠢蠢欲动的心。
当初小晓说,我们现在这么幸福,要是哪天我们分开了,就不要再见面了。见清说,那可不行,我得知道你过得好不好。你过得不好,我肯定会难过,你过得好,我也会难过。因为让你快乐的那个人不是我,我肯定不会开心。或许这才是真实的内心感受吧,她过得不好当然会心疼,因为是自己曾经那么珍爱的人,怎么忍心听说她颠沛。她过得好,是另一种心疼,因为退出了她的世界,没有资格和身份为她做什么,她快乐的来源与自己无关。
后来的见清,成了她人的好丈夫,有他的妻,他的子。过去的经历像一块磨刀石,将他打磨得温润光滑,曾经那么粗犷的一个人,在外过夜的时候平和地接受妻子的查岗,回到家里的厨房挽起衣袖做家务,已经是一个体贴的丈夫,是一个温柔的爸爸。到底他遇到了一个怎样的人呢,电影没有给出确切的镜头,但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吧,重要的是,他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没有年少的冲动,不再迷茫,过着稳定的能一眼看到底的生活。
再见面,他们坐下来回忆过去的种种。小晓说,如果当初你追上了地铁,我会跟你一辈子。可是,人生没有如果。有时候许多转折点都隐藏在一念之间。
所以,剩下的只能是,“I miss you。”
“我也想你。”
“我是说我错过了你。”
以眼泪,以沉默。曾经的相拥,换为后来的目送。
后来的『他们』,不再是『我们』。许多人对电影评价说老套以及矫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及见解,这无可厚非。其实我也不是一个很懂电影的人,我不会去剖析它的构造,解读故事情节,但是我也没有感受到刻意和做作。我还是能真切感受到它有触动到我心里的柔软。
我一直对刘若英有好感,对我来说,她不是初识的“结婚狂”,而是一个会用歌声讲故事的人。我相信许多人都能在她的歌里找到共鸣,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许只是某一段时间的映射,又或许可能是一辈子的宿命。许多人讲她先前的个人情感经历,有批判有惋惜。我不愿过多去了解她以前的感情历程,我只是喜欢听她动情地歌唱,在她真诚的眼眸里,感受那些细腻深刻的情感的迸发。喜欢她给人的那种柔和感和亲切感,也许是因为这种特质被称“奶茶”吧,她安静时候身上散发的一种淡淡的恰到好处的文艺气息。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单曲循环她的《亲爱的路人》,在我最低落和孤独的时候。听她唱“对的人终于会来到,因为犯的错够多。”我想应该是治愈的,终于在某一刻幡然醒悟,说服自己释怀,勇敢地做出决定,走出当下那片阴霾。若不是后来的许多阴差阳错和隐隐约约的一念之间,现在的我,可能也是另外一个我。
其实,我们都不用谁为自己上九天揽月,亦或下五洋捉鳖,只是希望在平实的生活里,有个人能够一起感同身受,彼此坦诚相待,惺惺相惜,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