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古江河》最大的感受是,以前的书都没白读。罗马史、丝绸之路、佛教、诗歌、地理都在这本书里有了回应,这是阅读最奇妙的感觉。
今天的阅读收获:
1. 文化的递进不可能在封闭的圈子里发生。
当秦汉的政治秩序趋于老化,古代儒家经典又逐渐丧失其文化的主导性时,佛教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押韵”,由此开启了唐诗的全盛时代。
朱光潜的《诗论》关于这部分有讲解,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看。
2. 律诗的演变——规律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唐朝以律诗为根本,没去律诗四句,则是绝句。
因为律诗讲究平仄和对仗,八句一首,对诗人来说颇有挑战,即是是名家,面对排律,难免也会有堆砌。于是李白、杜甫均有古体诗作品,脱离律的规范。
盛唐以后,元稹、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追求自由,重内容而不在乎形式。乐府,原是民间的歌曲,由口语转为诗篇。唐人的乐府,则大多是诗人的创作,借此跳出规律之外。晚唐又有长短句,更卸下五言七言的限制,开后来词曲的新形式。
3. 文学内容和规范形式的关系
律诗的演变,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经验:
文学内容和规范形式的关系,当一个规范有老了,就必须突破原有的规范,再以内容为主,尝试建立新的规范形式。这是周而复始的突破——提升——再突破。
4. 韩语的文学革命,从散文代替骈体文
这里说,韩愈掀起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化史上,可与近代的五四运动前后辉映。
5. 文学的本质
律诗与骈文的发展,都是文人过分追求规律,以致形式掩过了内容,甚至不再注意内容。士大夫们一门心思写出华丽的骈文,忘记了文字时用来交换和传达信息的工具。直到唐朝文学终于不在是贵族的文字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