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6 月14 日 星期四 多云
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郦食其传》。其实,不用他说,自从人成为了人,人们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吃是生存的第一需求,不管天南海北,无论老幼妇孺,终归是离不开吃的。
谈到具体的吃,南方人喜欢米饭,吃的较为精细;北方人偏好面食,吃的相对豪放。我是江南人,一日三餐都吃米饭,蒸米饭、蛋炒饭、泡饭、菜饭,积年累月,从无厌烦;面食则是偶尔顺应家人,调剂一下口味,或是实在迫不得已而食之,即使长时间不吃,也绝无念想。
身边的北方朋友却与我恰恰相反,拿他们的话说,一日不吃面食,总感觉没吃好;他们基本上天天面食,面条、馒头、包子、花卷……花样层出不穷,轮番上场。
彼此交流之后,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吃米饭老是觉得吃不饱,估计是不对胃口;而我吃面食,一吃就饱,却又总是饿的快。这就对应了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按我的话说,就是:你是什么地方人,胃知道。
不过,不管怎样,人活着总是要吃饱饭的。《礼记·礼运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管子·牧民篇》:衣食足则知荣辱。大致的意思都认为吃是生活的根本,吃饱饭,才能好好地生活,才有闲情逸致谈情说爱或是舞文弄墨;所以想当然,饥民总是悲催而无趣的,饿着肚子追求精神文明,无异于空谈。但是,不食嗟来之食的义士倒是历朝历代都不缺的,仿佛他们生来就是为了做标杆人物的。
《孟子·告子上》中,告子曰:“食色,性也。更是很直白地把吃饭和上床并列到了一起,排序也很到位,先食后性,仔细想想,数千年来的男欢女爱,不外乎此。饿三天肚子,然后情趣盎然的爱神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倘若有,也应该是花痴一般。
孟子是不赞同告子观点的,他认为大丈夫应贫贱不能移;人穷志不短,宁可饿死也不能失去君子的品性,失去了节、道。
战国时期的大丈夫相当于春秋时期的君子,都是治人的劳心者;脑满肠肥的劳心者冠冕堂皇且又苦口婆心地说教着君子之道,然,对于饥寒交迫的劳力者而言,吃一顿饱饭或许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了,毕竟,节和道是饱不了肚子的。
放眼天下,高官巨贾,香车宝马,朱门酒肉臭;穷困潦倒者,流离失所,饿殍街头。这一幕幕,在某些贫穷的国度,如今依然上演着,对于那些贫苦的人们来说,吃饱饭就是最大的追求了。
我从未曾经历过极度的贫穷,自然也不可能感同身受。但是,每当在新闻中看见,那些战乱的国家里因饥饿而奄奄一息的人们,我心里总是隐隐作痛。
我庆幸自己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度,衣食无忧;我感恩富强的祖国,使我能远离饥饿、战火。
惟愿天下和平,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