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和Hubbub的联合调查,最有助于休息的活动前三名分别是:阅读、亲近大自然、独处。
突然发现,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并非一无是处。
大概从15年开始,每每在嘈杂的环境中呆了太久的时间,我就想着逃离。那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头戴耳机,听着一些没有歌词的音乐,随便寻一条幽径,漫步在田间地头。也是在那时,我开始听霹雳的音乐。甚至后来,我会在市集驻足观看越剧。当然我是听不懂的,可是这并不妨碍在这样的环境中听着台上咿咿呀呀的抑扬顿挫,心里也颇觉舒适。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看了多少场这样的戏剧,因为并没有特意的去聆听,只是随缘,或者在哪个村哇就碰上了,然后就听一下。
亲近大自然和独处常常是同时出现的。不过,还是跟一些人一起做了一些亲近大自然的事,只是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的心境。甚至我带着他们躺在河坝水边,闭眼,聆听河水拍打堤坝的声音。当然,这是在晚上的时候。我不知道当时他们内心所想,我有时在想,或许他们只是碍于我的面子,才跟我一起来的吧。我也不知道多年后他们还会不会想起这样的盛况(或许仅对我而言),只是我的脑海中会时常浮现这样的场景。
然后是独处,尤其是在下雨天,最好是蒙蒙细雨,撑不撑伞无所谓,独自漫步在山巅,可放声歌唱,可沉默不语。犹记得有一次山雨欲来,山上的游客纷纷下山,只有我还在往山上赶。等我到达山顶,红色的山石,远处灰蒙蒙的天空,仿佛有什么东西要压下来了。突然想起那句诗,黑云压城城欲摧。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简单的七个字,就怕眼前的景象给概括完全了。可我并不想走,我在等,等第一滴雨。终于,我回头看到石板路上一个黑色的印记,那是雨滴落下来了。这是我开始往回走,当然并不是下山,而是要去到凉亭避雨。
不过,雨并不大,虽然凉亭四面透风,中间的一片场所还是可以挡雨。十几分钟后,雨慢慢要停了这才开始不紧不慢的下山。空山新雨后,刚下过雨的山里神清气爽,树叶上挂着晶莹的水滴,微风轻拂,感觉整个肺里吸入的空气都是清凉的。踩着雨后的水泥路,慢吞吞的回去了。
最后是阅读,到现在还能记起的那段回忆只有两个场景了。一个是,我刚洗完澡,做到被窝里,捧着一本书准备入定了。然后,她来了,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她叫宋雪芹,就算现在想起来,嘴角还是不由自主的上扬起一段弧线。我不知道我们当初说了什么话,或者什么都没有说,当然我也不记得我当时看的书叫什么名字了。我只知道,那是多么温馨的一刻呀!后来,我越来越发现,她很好。
另外一个场景,不过我已经不记得这样的场景是否真实存在,还是我自己胡思乱想的结果。那便是在河坝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手捧一本书,沐浴在暖暖的阳光下,惠风和畅。这是独处时的阅读。
所以,我也并非一无是处呀!至少在这样的一条理论下,我是三者全占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