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的很烂,如果无心阅读请直接观看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大提高效率~
在QQ和微信的笼罩下,熟人社交的市场基本已经饱和。自从陌陌凭空杀出之后,陌生人社交打的是不亦乐乎,最后以陌陌为领头“部队”占取大部分市场。但是陌生人社交真的是毫无机会了吗?其实仔细想想,陌生人社交就那么点事。
以陌陌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
LBS,文字,图片,视频,即时性......方式那么多,始终都是人性的映照
2011年陌陌横空出世,以LBS为主打的功能使人第一次感觉“约”离自己是如此的近,“约”不在属于高富帅,屌丝终于有了撩人的地方,隔着手机,老子愿意撩谁就撩谁,两个字开心!2011年-2014年无数个群组,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从线上聊天到线下聚会,验证了陌陌那些年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感。
那时的陌陌,关系链更牢靠,异步感没有那么强,屌丝扎堆,10块钱就可以美美的装饰自己的展示面。早起的陌陌,见证了LBS社交的强大。
随着其他陌生人软件的崛起,尤其以探探为代表,陌陌后时代,算是陌生人社交群雄争霸的时代,老大哥陌陌的地位虽然没有撼动,但是“咬”的他也是隐隐做痛。
从匹配阶段来看,陌陌一开始就没有探探做的好。陌陌始终存在一个问题,谁都可以“踢开对方的门”,随性的骚扰,导致女性用户流失,从数据来看,女用户十分挑剔,男用户不太挑剔,男用户会喜欢60%-70%的女用户,但是女用户只喜欢6%-7%的男用户。在一般的社交软件里,94%上来打招呼的人都是骚扰。;反观探探,一扇门要有两把钥匙,一把钥匙始终打不开门,这也是探探今天为什么女性用户多的原因。女性用户的流失造成了“约炮”难度的上升,也同时让女性用户增加了戒备心,不帅不聊~在多方面的夹击下,LBS功能,突然没那么神奇了。屌丝撩人,变的如此困难,聊天难度就此放大。
即时性社交黄金时代的来临,当人们对LBS社交是如此熟悉,陌生人聊天变的如此容易的时候,陌生人到熟人化这个过程却变的十分困难,曾今的线下聚会也变的十分稀少,从陌陌将群组功能雪藏起来就能看出,关系链光靠一群人是很难维护了。在无聊的时候,有人可以跟我说上两句话就能满足。解决当前的无聊与孤独,要大于可以长期做朋友。所以很多社交软件,在破冰阶段下了很大功夫,增改了很多有趣,或者无用的功能,目的就是让双方有话可说。
内容与社交就像是一对搞基的兄弟,谁也离不开谁。这俩兄弟带领陌生人社交走上新的一个高度。
陌生人社交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留存,之前的陌陌靠的就是用户关系链,群组来留住用户。前面也说到了,随着用户新鲜感的不断消失,陌陌群的主题不够垂直,用户的活跃度必然下降。聊的来的,加个微信吧。其实,陌陌之前也做过其他的一些动作,比如做游戏。
这个时候,直播和小视频像是天上飞过来的“肉饼”,内容增加了用户选择性,加大了用户参与度。不仅使留存上去了,收益也随着直播变大了。
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内容为王的时代,陌陌从LBS社交到视频社交,使社交变的更加具象化,展示面的内容变的更加丰富,从静到动,使社交产品变的“有血有肉”。
内容形式的疯狂成长,把即时性社交推向一个顶峰,1对1的视频社交,1对多的视频社交,游戏社交等等,但这群人始终逃不出“寂寞和无聊”这股浓烟。
从社交软件到娱乐平台,看比聊来的更实在
上面说到了,仅仅靠关系链维护用户,达不到效果,所以关系不够,内容来凑。关系越弱,越依赖内容;越依赖内容,越要提高分发效率。所以越做越大,内容越来越多,最后发展成“实实在在”的泛娱乐平台。
今天来看,如果不做内容的社交软件,真的很难存活。离开了内容,好像两栖动物离开了水,能活,但是活的未必开心。
内容在社交产品里其实有着两层意义:1、作为留存的必要手段,增加产品的丰富度。2、作为小圈子,再次链接用户(做弱社交,一定要做强社区)
每一块内容其实都是一个小圈子,视频下的评论,直播内的留言,圈子不用大,重点是气味相投。没人跟自己聊天,那就看别人聊天。无聊的人,看别人聊天都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发现,无聊的人会分成很多类,看真的比聊来的更实在,打发了无聊,还不用动脑。
陌生人社交应该慢下来
让人们连接原本该连接的人
让人们连接原本该连接的人,这句话其实真的很难实现,但是这也才是陌生人社交必需要演变的过程,不在一味的追求即时性和颜值。
在这想说一点题外话,很多人都在强调要玩法创新,功能创新等等一些宏伟的想法,当然,不是说创新不对,我觉得社交产品的真正核心意义在于如何抓准用户心理属性。两人不熟的人能连接起来的不仅仅是颜值与金钱,还有可能是“灵魂”。
每一个用户,其实都是一个用户画像表,有着基础属性,社会属性,消费属性,心理属性等等。
在如今“新生”陌生人社交软件当中,已经有一些在做出一些改变了,他们开始懂得用用户的行为来去匹配用户,将用户关联起来。其实这些算法都是见怪不怪的,很早就有的,但是用在社交产品上,出现了很多不可思议。陌生人社交不在只看脸,不在只走肾。他们根据你的行为判断你会和什么样的人聊的high,会将你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并匹配好友,但是更多的使用的是基础属性,和行为属性。心理属性,却没有一个产品可以将它体现出来。(心理属性是根据用户行为来得出的)
行为标签可以穷举出来,也可以使用标签模型计算出来。但是心理属性,更多的是还原行为下的场景,比如标签-买车,消费能力不行,可以得出想买什么价格的车;社会属性不高,买车是代步工具,还是拉货物等等。都是根据多个行为,来去猜测他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当然心理属性一定要根据不同产品,不同需求,进行不同计算。心理属性一定是多维度的属性做运算得出的,而且不能是几率小且单一的,一定是进行过N次运算得出的。
社交产品要怎么使用用户行为
可以通过测试题来去对用户进行行为记录,也可以通过用户参加观点进行行为记录,也可以通过用户发表内容进行行为记录,也可以通过用户自己选择进行行为记录,只要是你认为可以成为他个人标签的行为,你都可以把他记录下来。
通过记录内容,可以很直观的把用户进行分类和管理。
难点在于如何对标签进行建立模型。穷举出来的标签,意义真的不大,具体如何建立标签的模型,要根据业务,产品所处的时间节点进行操作。
社交产品需要“慢”下来
急躁的社会,急躁的人,急躁的想解决无聊和寂寞,过了今天,我们谁也不认识谁。
在琳琅满目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里,真的需要“慢”下来,告诉我有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有过擦肩心动的感觉,假如,我忘了,你要提醒我。
知道这个人,但不熟悉,我称它为半陌生人社交,既然陌生人到熟人化这么难,那走到中间刚刚好,而让彼此能走到中间的,恰恰是大家心里所想,不需要看脸,也不需要问你是谁。当然情怀是不解决问题的,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才是最难的。
有一句话要说一下,产品是正经产品,人正不正经我不知道了。抓住大众用户,如今来看真的很难了,但是恰恰是有一部分人需要内心的交流,近些年圈层文化越来越流行,不同圈层的人越来越需要被挖掘,他们藏在各大社交软件内等着被“组团”。就像二次元文化一样,得以发扬光大。小而精的社交产品,未必就比大而全的产品差。社交产品一定是一杆枰,偏向一边,必然要有所失和有所得。
社交产品的那么点事
陌生人社交的三个阶段
陌生人社交三个阶段:
匹配:减少用户成本(操作成本,沟通成本),降低用户风险率,提高匹配准确率
破冰:引导用户主动性(方法),提高产品丰富性(手段)
沉淀:不做长期规划,多做短期变化(随着用户行为,多发生产品变化)
陌生人社交留存两个方法:
产出优质内容:
内容这个地方要避开一个误区,不是只有视频,直播能做出好内容。有的时候,人需要抽象化,这个时候文字往往也是很好的选择。就像很多小说,拍成了电影,大家都说电影不如小说好一个原理。不同产品需要不同分析。
建立良好关系链:
无论是建立群组,建立圈子,还是评论,只要有“爆炸点”,就能将干柴点燃。这点需要有人为的操作,永远只靠用户去维护,早晚都会出现问题。
说点题外话
其实陌生人社交市场份额绝对是可以掠夺了,想当老大难,喝口汤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不要想着做出多么不一样的产品,在功能上玩出花来,也未必能怎样。社交这个事,终归是人和人,了解人的动作与想法才很重要。性,寂寞,被理解,趣味相投等等,社交产品上充分的体现了人性。把握人性,真的才是致命一击。人性的了解,就要靠自己的体会和数据不断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