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哭狼嚎兔见愁!草原豪侠伊猞物语
文/张涛拉罕
在广袤的自然界里,猫科动物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关注焦点之一:君不见大者如狮、虎、豹之类,身形矫健、肌肉虬结,再配上尖牙利齿、根根胡须迎风傲立,仿若天神下凡,显得威风凛凛、气势非凡。
也有小者如波斯、短耳、折耳、布偶猫,鼓突突的眼睛配上圆滚滚的脸蛋儿,最是那一抹呆萌傲娇,引无数男女竞吸猫。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猫科动物中不太常见且不怎么为人所知(但同样会让爱吸猫的您吸欲满满)的伊比利亚猞猁吧~
大家好,咱家就是伊比利亚猞猁咯~
无视均重,走一步抖三抖的胖伊猞
伊比利亚猞猁,又名西班牙猞猁或南欧猞猁,它们是食肉目下猫科猞猁属同名物种,为伊比利亚半岛特有物种,即便放眼整个欧洲,它们也是相当珍贵的哺乳动物。
它们属于大型猫科动物,是欧洲本土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数量最少的猫科动物之一(关于这一点,我们最后再细谈)。
恩,成年的伊比利亚猞猁(下文简称:伊猞)一般体长在85-110cm之间徘徊,肩高约60-70cm,雄兽均重约12.9kg,雌兽均重约9.4kg。
值得一提的是,有记录的雄性伊猞个体最重达26.8kg,比均重数值足足翻了两倍有余,一不小心,唉呀妈呀,电子秤都给弄失灵啦!
所以啊,当你在野外见到圆滚滚肉呼呼,走一步抖三抖的胖伊猞也请别见怪,毕竟肥圆滚,一直以来都是撸猫大师、吸猫大士们的永恒追求。
光鲜靓丽,动物界的时尚大佬
言归正传。伊猞曾被视为欧亚猞猁(猞猁属中最常见者,大多数人口中所言之猞猁,即指此种)的亚种,两种动物曾于更新世时期在中欧地带共存,但不同的生境却使双方差异日趋明显。时至今日,伊猞已摆脱欧亚猞猁的阴影,成为一个独立品种。
不得不说,即便放眼整个动物界,伊猞的时尚品味依然遥遥领先——您瞧瞧,双耳尖尖上那一撮迎风飘逸的黑毛,多么风流潇洒;您再瞧瞧,那一身黄底黑斑如豹纹样随性染点的花纹皮毛,兼具性感、诱惑为一体,糅杂了绝佳的品味与时尚嗅觉,什么《VOGUE》、《ELLE》,统统不是其一合之敌。
还有呢,您请仔细瞧好,伊猞脸颊两边,自然下垂不失风度,裁剪参差恰到好处,有型有款落落大方的鬓角毛发——黑中有灰、灰中有白,三种颜色互添光彩、互映光辉,光与影在此水乳交融,之后更进一步融会贯通,最终成就了攀上所有色彩之巅的百搭之色——问世间何谓极致?伊猞双鬓冠绝天下!
请闭目凝神大胆想象一番,蜷缩着身子懒洋洋的伊猞,在你温柔的抚摸下双眼微眯、轻轻摇动短粗尾巴,时而奶声奶气喵喵傲娇的样子;请再大胆的想象一下,当你将洗完香香的伊猞搂入怀中,低头嗅闻它身上的鲜香甜腻,却被它用半握的小锤锤捶你胸口嘤嘤嘤的样子……
咳咳,说到这里,不知有多少抠脚大汉和吃瓜群众眼看就要被我感化成为撸猫、吸猫一族。所以让我们就此打住!
这可是篇正儿八经的动物科普文章哦,而且关键是,人家伊猞可是野生动物来着,宠物什么的和它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两张名片,领地意识一流
春寒凛冽、秋风萧瑟,灌木丛生的广袤草原一直以来都是伊猞一族的甜蜜家园;它们生于斯长于斯,熟悉这片草原上的每一道沟壑、每一座土丘。
成年伊猞(特别是正在哺育幼兽的雌性伊猞)的活动范围最远可逾100公里;视乎当地猎物的多寡,它们的领地范围会在10-20平方公里间游移;和其他重视领地范围的猫科动物一样,伊猞也有随地大小便的坏习惯,尿液和粪便的气味儿,是它们用来标识领地边界的第一张名片。
而这第二张名片嘛,源于它们的另一个坏习惯——随意损坏公物!领地意识出类拔萃的伊猞个体,会用锋锐的爪子在领地边界的树干上抓抓挠挠,有些时候还会口嘴齐上,直到把树干树皮抓得咬得面目全非了才终肯罢休。
恩,被开膛破肚的树干树皮在我们看来或许七零八落、杂乱不堪,但其实每一个伊猞个体的抓挠、撕咬技巧都不甚相同,其他伊猞个体一看便知区别何在。
胆小怕事的伊猞个体偶遇这样的树干时或许会想“哦,走着走着竟然闯到了另一个家伙的领地里……唔,看样子这家伙臂膀结实、爪锋牙利,不好惹不好惹……”于是悻悻地掉头离去。
草原独行,锐目谛听好神气
伊猞是大草原上首屈一指的独行侠,它们天性冷淡,对聚餐聚会喝大酒之类的社交活动毫无好感可言。它们不仅独居一隅,就连出外觅食打猎也不需要同伴相随——换言之,撇开正在哺育幼兽的雌性伊猞外,大部分伊猞几乎都是一口吃饱全家不饿的潇洒王老五。
伊猞是夜行性动物,每当气温渐凉,太阳拖曳着金黄色的余晖缓缓落下山头时,这些潇洒王老五们便伸伸懒腰抖擞精神,开始出外觅食了。
众所周知,黄昏时分日夜交替,天色昏暗不清,无论看什么都感觉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伊猞选择这个时候出外觅食,不是自讨苦吃吗?
诸君有所不知,伊猞的感觉器官可谓灵敏异常,别说黄昏,就算身处漆黑一片、鸦雀无声的地底洞窟,也完全难不倒它们。
伊猞有一双黄膜黑瞳的漂亮眼睛,那是双猎豹一样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不仅可随外部的光线变化自由调节瞳孔大小,以此维持最佳明暗度,还具备极佳的远程视力。
对此,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系列试验,结果证明:伊猞能清晰辨认出至少75米开外叽叽喳喳的小老鼠,至少300米开外噫噫噫噫的小兔子,甚至还能看见至少500米开外,叫起来呕呕呕呕像狗一样的傻狍子,而无论这些观察对象是否隐匿于树林草丛灌木间。
除此之外,它那外形飘逸、长满长毛的双耳亦听觉敏锐。从耳朵内侧长出的丛毛密密匝匝,向高级酒店客房走廊的厚实地毯那样铺满了几乎整个桶状耳朵。
随着桶状耳朵角度的变化,密密丛毛以横七竖八的不规则姿态炸裂开来,根根丛毛与耳蜗内负责传递声音信号至大脑识别区的纤毛同频共振,最大程度提高了采集音量的输入。
简单来说,就像电影电视剧外景拍摄时不仅举高高,而且毛茸茸的收音话筒,伊猞双耳的密密丛毛起到了收音、降噪、扩大音量、辨识声源的四重功效。
伏击好手,爱兔狂魔
鬼哭狼嚎兔见愁
《马丁·伊登》曾言“独行最速”,这句几乎放之四海皆准的名言,恰恰在伊猞身上失去了应该有的准头。
捕猎时的伊猞,一点儿也不像真正的大型猫科动物——它不会像豹子那样以百米冲刺的极限速度追逐猎物,也不会如雌狮般跳跨至猎物身上用尖牙利齿咬断对方的喉咙,更不会像东北虎那样敢将利爪伸向黑熊棕熊等同一级别,且互成竞争对手的猎食者头上去。
首先,就猎捕对象的体型而言,伊猞的目标大多都比它自己小好几圈,它主要以小型哺乳动物(如兔形目、啮齿目、食虫目等)、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食。
其次,它们不会鲁莽出手导致错失机会,比起主动冲锋,它们更喜欢守株待兔,或者偷偷潜行——一头精于伏击之道的伊猞,会在小水潭或小溪蜿蜒的天然饮水池旁做好伪装,然后静静守候数小时之久。
待猎物被凛冽甘甜的清水所吸引,咕啾咕啾埋头牛饮时,我们的伊猞便悄无声息地缓缓移动,移动,移动——因为四肢末端长有长毛,这绝佳的吸音材料令伊猞的潜行天赋瞬间飙升至100级,所以蹑手蹑脚潜行时,它几乎不会发出任何声响。
直到猎物近在咫尺时——毫不夸张的说,极端情况下伊猞距离猎物真的仅只数步之遥——它才纵身一跃,将猎物扑倒咬杀,然后大快朵颐。
最后要说的是,穴兔野兔各种兔毫无疑问是伊猞最中意的主粮,并且没有之一。雄性伊猞平均每天都要吃一只兔子,而处于哺育幼兽阶段的雌性伊猞,每天差不多要吃三只兔子才够!
据统计,在伊猞一生所猎取的所有猎物中,兔形目所占的比重甚至超过了90%以上!换句话说,伊猞吃饭,无兔不欢。
伊猞爱兔,不仅爱它们绒绒的皮毛,还爱它们颇值玩味、小巧玲珑的骨头,更别提那香喷喷的,油脂饱满的,爽口弹牙、嚼劲非凡的兔子肉啦!
伊猞爱兔,爱到难以自拔,爱到灵魂深处,爱到永无止境——对此,世界兔兔互助协会曾官方票选并最终评出了“世界上十种对兔兔伤害最大的动物”名单。
理所当然的,人类这种动物毫无争议的位列第一。呼呼,紧随其后的嘛,当然就是伊猞咯。世界兔兔互助协会甚至官方拟定了伊猞的外号,称其为“大草原上的爱兔狂魔”。
对于官宣的钦定外号,民间的兔兔们不约而同面露难色,它们似乎都不太愿意用这个略带暧昧的外号去称呼伊猞,于是除了正式场合外,它们私下里还是一如既往地叫它“鬼哭狼嚎兔见愁”。
我们是否可以立于自然法则之上?
好啦,不开玩笑了。还记得我开头所言伊猞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数量最少的猫科动物之一吗?不仅如此,它们还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猫科动物,同时也是欧洲最受威胁的食肉动物。
在IUCN3.1(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伊猞的保护状况一度被定义为“CR”级别,即极危级,意指该种生物即将灭绝的可能性非常非常高!
在20世纪60-80年代间,伊猞的野外种群数量锐减了80%以上;2000年的一项生物调察显示,野生伊猞仅存400余只,而仅仅5年之后,这个数字便下降到仅剩100余只!
造成情况如此紧张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伊猞曾一度被当作农业害兽而惨遭大规模屠杀;对伊猞皮毛情有独钟的人创造了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非法偷猎猖獗;林区道路纵横,机动车撞死、碾杀正在过路的伊猞,这样的事件更频频发生、屡见不鲜。
城市发展对自然资源(如森林资源等)毫无节制的索取,致使伊猞的自然栖息地显著减少,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的它们被迫入侵其它生境,在强敌环饲的情况下甚至无法维持自身稳定的生态位,繁衍生息每况愈下。
另外,欠缺长远考虑的“野兔灭绝计划”(即对农业有危害的野兔种群植入粘液性痘病毒,使野兔们的野生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同时也直接造成伊猞的食物链缺失,致使许许多多个体(多到难以计数)因饥饿而亡,令它们受到了伤害极大的会心一击!
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呼吁和舆论的施压下,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护措施,例如停止修建横穿大草原的高速公路,立法严惩偷猎盗猎行为,禁止伊猞毛皮交易,建立人工培育环境,设立野外保护区,放缓自然资源开采进度等。
在各方的一致努力下,时至今日,伊猞的保护状况被IUCN上调至“EN”级别,即濒危级,整体情况稍有好转,但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剑齿虎属生物生存于最早4200万至最晚0.8万年前,导致它们灭绝的原因乃达尔文所言之“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自然演化决定一切。
而如果,伊比利亚猞猁在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灭绝了,那么它将成为继剑齿虎后首种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
我想在此认真严肃地反问一句,我们人类真的拥有决定物种灭绝与否的权利吗?我们难道真能成为立于自然法则之上的存在?
也请诸君扪心自问,你真的愿意让如此可爱的伊比利亚猞猁就此灭绝吗?
恩,好好想想吧。那么我们下次再见咯~
(注:文章图片所载之动物仅为示意,并非全部为伊伯利亚猞猁,还望知悉)
本文原创,写作不易;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9 张涛拉罕,All Rights Re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