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很少有时间看电影,十一期间在家观看了这部电影。起初对这部片子没有多大期待,因为影评说片中的教育方法不切实际。
然而,这部电影带给我很大的感动和启发,尤其片中的教育方法,不是不切实际,而是不被大多数人所理解。
有人说片中爸爸的教育方法不可能取得成功,他只是教孩子一味去想,去相信,也没让孩子上补习班,成绩怎么可能进步那么快?
家里的墙上刻了三个字,“一直想”。这也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一直想就能想出好成绩?
“一直想”有三个层次。一直想着目标,给自己信心和勇气。一直想着学习,连吃饭、睡觉都在想。一直想着困难,不妥协不退让,总能想出解决的办法。
想,就是思考。一味学,不思考,那是死学。思考需要动脑筋,是费力的事。我们习惯于被动接受,那样不用思考。
马飞爸爸特别注重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尤其洪水中马飞自救,也是受了爸爸的鼓励,“你一定能出来的,看看周围有什么,想想办法!”
想想办法,也是我家孩爸经常对孩子说的。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孩子遇到问题向家长求助时,可以启发孩子,你打算怎么做?你再想想办法。
马飞爸爸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用马飞老师的话说,“这孩子眼里有光了。”
眼里有光的孩子,有希望,有目标,有斗志。这样的孩子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还需要什么课外补习班,这样的孩子自己就是块宝藏啊。
马飞老师到家里家访,却受了马飞爸爸的教育。学过的知识,就像蒸包子,做熟之后反复蒸,味道不美了,孩子怎么会有兴趣?
联想到孩子老师说的“三年级效应”。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孩子一、二年级成绩很好,学习轻松,到了三年级,学习就吃力了。
也听到身边上了学前班的孩子家长说,到了一年级,第二遍学习同样的知识,孩子没兴趣,还不认真,无意中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我们也在平时给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点,比如数学运算、拼音,也买来一年级的课本,但没有按照课本教孩子。孩子本来就对知识新奇渴望,现在学一遍,入学后再学,多少也会有抵触思想。
影片展现了马飞和爸爸一起玩耍、旅行的镜头,很少马飞学习的片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样根本不可能成绩进步。
其实片中有很多细节,透露出来马飞学习很刻苦的。比如,夜晚,爸爸在灯下写起诉书,马飞问爸爸在工作吗?爸爸点点头,继续写。马飞也在一旁写作业。
比如,早上,爸爸睡过头了,马飞一早就起床,收拾好去上学。孩子积极主动,生活中如此,学习上一定也很主动。
马飞和爸爸一起旅行,画外音这样说,我们白天游玩,晚上抓紧时间学习。
影片结尾,高中毕业生考完试扔卷子狂欢。马飞爸爸感叹,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的教育如果让孩子讨厌学习,那不就偏离初衷了吗?
郑渊洁在他的家庭教育课里就说过,自己虽然是小学毕业,但从未放弃过学习。文凭只是一方面,终身学习才是王道。
主任想让马飞考名校,马飞却对主任说,我爸爸说 ,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马飞依自己的内心,去做了一名飞行员。
马飞做了自己喜欢的事,之后又成为宇航员,在危难中解决问题,成功返航。
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补习班,做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家长,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