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15岁之前是自由多学的时代。15-18是学科基础知识,语言。18选专业,志向,预科。20-22专业学习。22毕业或更深。
中国教育:全放在一条起跑线上。所有的人学习和考核同一样的东西。设置一个考线。能跑出优秀的孩子,一种是异常天赋,一种是异常勤奋,或两者+。
公共教育本身就是在选择大统人才。你要一直服从于体制,接受体制的安排,才能在体制内生存,提级,并受体制的庇护。
if你又想依附于体制,又满怀个性教育的期待,是不可以两者兼得的。
普通人而言,还是更多地讨论教育的实用性吧。生存,吃饭,独立,放低,脚踏实地学一门生存的技术,找个工作。
15-18岁的人生,最重要的,或许应该是选择吧。一是适合,二是适用。30岁之前能独立自主,再有其他选择。
两种人可以自由教育。一种是最富人家的孩子。如王公子,想搞什么就搞什么,反正有钱。一种是最穷人家的孩子,学什么都没用,永远是底层。
去国外读书?
给更高的资源换取更大的回报。一个交易合同:你交钱,我还付你学习的机会。在设施配置许可的范围内,多一个学生是他的边际效益。
那为什么要选拔?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活动?要有那么多的履历?
一个地方,想去挤的人多了,必须多设置一些条件。
所以国际学校参加的很多活动是给别人看的。是来增加履历表的。你的履历表更厚了,他就认为你很厉害。
但学习还是自己的。你不努力,学不到东西,等于是浪费了的。
咱国人喜欢名气,名利,名校。国的文化便是追求名利的文化。科举。升官。发财。多妻多子。子孙庇佑。
那很多人学那些热门专业呢。
什么是热门?
跟随大市的发展是热门。40年前教育,医疗,数理化,基础认知。30年前热门基建,商业,经济。20年前资本,金融。10年前互联,平台。
热门专业能找到工作吗?等你学出来时还是不是热门。
不过有一少部分人不需要选专业。因为他自己就是专业。他想学什么就有条件。
那学生对国际学校有什么用呢?
交钱的作用。另外有一种作用,那是至高者的荣耀。就是你成为名人,商业名人可以为他捐款,政治名人可以为他扬名,公益名人可以为他攒誉。
经历促成他,成就他。但寥寥无几。
那国内教育呢。
准备高中后3+4+3的时间。
那国内大学呢。
当大学开始普及的时候,他的资源是跟不上的。
现在大学里有多少优秀的学生呢。
同理,那大学里还有多少教师愿意作优秀的教师呢。
我父亲的那一代,我父亲后十年的那一代教师,还有多少还在教育?
中国的这三十年,是功利至上的时代。人均如此。
如还有思想,应少说话。
想起了1992年我的高中政治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建设的根本目的”,至今我们的社会目标仍然如此。
利和更高的利。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