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群里说自己五一参加朋友婚礼的时候,飞飞问我要随多少礼呢?我答到:“他应该不会要我们随份子“,而这里很难告诉这里的伙伴为什么。
因为我和办婚礼的这位朋友之间的关系,并非和他们一样伴随着家庭的联系,也就不带有浓厚的世俗的规矩,我们俩的关系,是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关系,而非我背后的一群人与他背后的一群人的关系。但这么说来也可能有些模糊,因为我和这里的小伙伴也往往并不聊家庭,但倘若我们之间发生什么喜事,我想我会随份子之类的,而另一表象的原因可能是距离。我和这里的小伙伴数十分钟可见面,而和这位朋友则需一日路途,才能到达他的“故乡“,这么一看,“家乡”又是另一表象上的不同。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要问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随份子?这种潜移默化,成为习俗的东西,其意义在哪?而对现代的新一代的我们而言,其是否还适用?我都未曾深入了解和思考。
不舒服的点在于,我这样一说他可能不要随礼,就把我和这位朋友,和我与这里其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仿佛他们在我眼中低了下去,那我是否有意无意就是这样认为的呢?我想一个是不同与世俗的战友,一个是一起聊天娱乐的朋友,缺一不可,这里面要有高低吗?存在高低吗?不随份子就要比随份子高尚?不谈钱就比谈钱要道德? 这一切都不那么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我连为啥要随份子都不晓得。
先暂时不去想这个随份子的事情,单说我眼中的“朋友们“有没有高低区分?我想,他们在思想高度上确实是不一样的,但因为此就有地位的高低不同吗?那岂不是朋友谓于我,可用是什么作为天平上的砝码作交换不成?这个朋友值一块,这个朋友牛逼值三块?想想就觉得可气。朋友们是有不同的,但他们的不同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朋友都是无可作比较的,他们是世界上只此一个的存在。而回到随份子上,每个朋友的交往方式有不一样,有的就是趣味相投,有的就是知心朋友,将来甚至可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这一般不会产生经济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需要谈钱的朋友,譬如我们总是要一起出去玩,出去吃;而有的不需要谈钱,谈的是事业,是爱情都可以。那么又是相同的问题:形而上的就会更优越?,我想我可能既是这个人的知心朋友,又是那个人的娱乐朋友,我难道会因为是这个人的知心朋友感到比是那个人的娱乐朋友而更满足,开心吗?这二者带来的开心满足又是同一种,可做比较的?我认为并不是。譬如极端去思考,如果只有知心朋友,而没有能兴趣爱好相投的娱乐朋友,我会更开心吗?不会啊,反而我各种朋友越多,能分享的方面越广泛我才越快乐,而这时,快乐的广度更辽阔,也更有深度,所以既然不同方面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不同,且犹如一个面上不同的俩点无可比较,那么据此之上的朋友,也无高低之分才是。
而随份子能不能代表我和一个人,其关系的高低?我想并不可以,随不随份子不可以,但是若处于同一场景下或许便可以,譬如随多少。这个人我随100,那个随200,若没有别的不同的考虑,完全出于我对一个人的喜爱程度的话,可能从这一程度显露出来。但实际上这个前提根本无法成立,哪怕是同一时间下做出这俩个结论。因为不同的考虑总是发生变化的,这无法作为常量存在,开个玩笑的说,如果那段时间我很有钱,我可能会随的多一些,如果之后要随另一个人了,但我手头拮据,便可以会随的少一些,但这并不代表喜爱程度,反而是我的经济水平。而若两人同时结婚,可能我又会看这个家庭若是富裕一点,我便少随一点,这个拮据一点,我便多随些,这都有可能,所以无法将此做为一个熟悉的控制变量法做区分。喜爱的程度,这是一件很难评估的事情,甚至我怀疑这有没有必要评估?产生这样的念头,会不会是自身的哪一缺陷在作祟?。我想我还是需要搞明白,为什么要随份子这个问题,才可以继续前进,而非兜圈子。
202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