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的限制,更是对精神的羁绊
读新疆阿勒泰冬牧场 ~悠扬牧歌最后的欢唱之地,国家地理的一篇美文有感悟:如同河流受自然规律与山脉的引导,人类种族的延续如此。在大自然变化面前,四季的轮回,生命的迭代。就是在与自然的斗争形成和谐相处的模式。演奏出一代代悲欢离合,演化出五彩缤纷的人生!人们在这片时间空间中,一遍遍的轮回。生命周期每每似成相识。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李娟)
每年的十一月中旬到第二年的三月中旬是新疆阿勒泰地区冬牧的季节,哈萨克族牧民要赶着牛羊迁往冬牧场过冬,牧民们跋涉几百公里路程,风餐露宿,将牛羊安全带到目的地。四个月的时间,牧民在冬窝子里过着相对封闭的冬牧生活,等待春天的到来。 哈萨克民歌里唱道:“世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哈萨克的繁荣诞生在迁徙中,哈萨克的历史谱写在转场中,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
哈萨克人四季都有牧场,转场大致是从高处往低处走,来年再重新回到高处。夏季牧场多为高山草场或亚高山草场,海拔2000—3500米,离河近,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冬季牧场选在避风向阳的山沟洼地或者河谷两岸,海拔千米左右,地面没有厚厚的积雪覆盖,牛羊能刨开雪层,觅食枯草果腹,安全越冬。
在牧民家里,男主人负责放牧,女主人带孩子和收拾家务。女主人用牛粪炭火烤制好馕饼,化开雪水煮好风干肉,男人傍晚放牧归来,吃着煮好的风干肉,酌两口小酒,驱一驱一天的寒气,儿童和老人凑在一起,霎时温暖了整个冬窝子,在寂静的山谷里,一家人享受着难得的惬意,过着古朴悠闲的放牧生活。
如同人类对自然天气的总结,而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一样,牧民形成了与世界的循环相适应的和谐相处之道一 转场。哈萨克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在转场时,就算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要在驼背上接受风霜雪雨的洗礼。牧民毛林一家在转场路上暂时停留休息,烧火取暖。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的一户牧民,也在一-座临时毡房里开始吃午饭。转场不仅是一场牲畜的迁徙,也是一种生命的考验,更是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在漫长而艰辛的转场路上,牧民们凭着自身单薄的力量,保护着他们的牛羊,和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做着抗争。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 。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渐次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
哈萨克族牧民对羊在四季的状态有个总结:夏肥、秋壮、冬瘦、春死。苦苦捱过冬季的羊。将夏秋积攒在体内的养分几乎消耗殆尽,瘦骨嶙峋得仿佛阵风就能把它们刮倒。此时青黄不接,又是接羔育幼的时节,倘若遇到倒春寒,便是雪上加霜,大量牲畜就会死亡。海拉提汗记得父亲讲过,上世纪60年代,父亲和其他牧民赶着羊群到冬牧场,捱过了漫长的严冬,眼见就要春天了、准料突如其来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雪。
在游牧迁徙的过程中, 哈萨克族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在游牧、迁徙和融合的过程中,哈萨克族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克孜勒别勒村的牧民哈布勒哈尼,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宴席和舞会, 为他的父亲胡马尔过80岁生日。哈萨克族敬老爱老的习俗,在众多游牧民族中是非常突出的。在阿勒泰市喀拉希力克乡阿合布勒恒村,牧民阿勒腾也举行了一场隆 重的婚礼仪式。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 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在这期间,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
如果说在四季牧歌中,夏牧场是旋律最悠扬的章节,那么冬牧场就是叙事最沉重的部分。每年新疆阿勒泰地区有5000余户牧民、上百万头牲畜转场至冬牧场过冬。随着时代发展,世界范围内仍保持游牧方式的群体已属凤毛麟角,阿勒泰的冬牧场是这种延续千年社会形态的活体,弥足珍贵。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牧民的定居,饱含浪漫想象的游牧之歌,如今已在阿勒泰渐行渐远……
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中,新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的牧民胡马西一家,正骑马赶着羊群走在转场的途中。新疆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场依据利用时间、不同地区而分为不同的季节牧场,以三季牧场为主,四季牧场和两季牧场为辅。牧民遵循“逐水草而居”的规律,一年中要在不同的地区来回迁徙。阿勒泰属于四季牧场,其中夏牧场分布在中、高山带的上下。冬牧场(牧民称“冬窝子”)主要分布在有逆温现象的中、低山带的草原与荒漠草地上,在有些地区也分布在河谷平原或戈壁沙漠中。冬牧场一般温暖、避风、向阳,有利于牲畜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在四季牧歌中,冬牧场是叙事最为沉重的部分。在新疆,羊是衡量一个地区美誉度的重要指标,经常会有哪里的羊肉最美味的名誉之争。争论中,阿勒泰与伊犁这两个地区常常“狭路相逢”,被提及得最多,看来伊犁大草原的对手非阿勒泰莫属,也说明阿勒泰的牧业在新疆占有显赫地位。新疆被天山一分为二,天山以南被称为南疆,那里气候干燥温暖,光热资源富集,主要为绿洲农业区;天山以北被称为北疆(阿勒泰与伊犁都位于北疆),气候温润,降水丰沛,是传统的牧业区。一农一牧,构成了新疆千百年社会生产形态的大格局。
对于牧民在冬季前往冬牧场的转场,外界往往所知甚少。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就要打点行囊,赶着牲畜,带着家人,长途跋涉,赶往冬牧场。这是富蕴县吐尔洪乡喀拉吉拉村的牧民毛林一家,在将所需物资装载在骆驼背上。
新疆的地貌常被简单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其中三山中的一山,便是位于阿勒泰地区的阿尔泰山,这座在中国境内绵延500多公里的大山,海拔2300米以上的山地草甸和亚高山草甸带,是举世公认的优良夏牧场。
千百年来,生活在阿勒泰的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每年3月中旬,积雪从南向北开始消融,牧民赶着牲畜从冬牧场一直向北游牧;4月初进入春秋牧场,开始接羔;6月向阿尔泰山夏牧场转移;8月下旬,山区降雪,牧民将牛羊向山外驱赶,开始从北往南游牧;10月初,南下回到春秋牧场;11月下旬或12月初,再次转回到冬牧场。这样的循环,年复一年,每年长途跋涉,最长的转场要走近1000公里。
漫长的冬季即将过去,牧民扶老携幼从冬牧场转场到春牧场,又开始了下一个季节轮回,一如大地的四季更替。转场是游牧生活的标志,作为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年四季都在转场中度过。根据草场的草类面积、地貌、地势和候牧民划分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分到了土地用于种植饲草。当地政府也将饲草料基地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结束游牧迁徙实行定居,既是时代的变注也是种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