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完后内心充满激动和共鸣。可惜耽搁了几天才写这文章,少了几分激动多了几分理性。书中的主角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卑微的。他被内心的一种力量驱使放弃证券所的工作,放弃家庭,远赴他方,不名一文,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他的梦想又是一条前人没有开辟的道路,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人们被路上的障碍遮蔽着眼睛,看不到此路的价值,只有少数独具慧眼的人才能看出此荒芜的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路上只有开路人孤身奋战。主人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他终于找到了他内心那股能量指引他的彼岸,内心找到安宁。然而他又是不幸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身体饱受着折磨。
人性的两面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刻画了几个矛盾的统一体。主人公是一个有着伟大梦想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私,冷漠,不近人情的人。而施特略夫则是一位有着非凡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只能画出平庸作品的画家。施特略夫太太,则是一位外表看上去温柔顺从的女人,而内心却是刚烈,敢于冒险,反面无情的人。
作者对人性的两面有敏锐的捕捉和刻画的能力,在作品中淋漓地展现出来。而这些矛盾并不是只是存在于这几个人身上,这样的矛盾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机遇,不同的性格特质会展现出不同的呈现罢了。
而我认为作者对这矛盾的统一体的理解是一段他描写主人公的文字:因为这是在宇宙混沌、善恶未分之前就存在的一种原始的力量。或许这样的理解并不是很恰当的。然而我感到作者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思想的欲望,就是善恶本来就是同时存在的,是一元的,是人们后来才把他们对立起来,出现了二元性。再简单看了毛姆的介绍,他本人就是一个个性复杂的人,他与女性结过婚,但同时也有一个同性伴侣。他活到九十岁上下。我想他通过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洞察而拥有的过人智慧或许是他长寿的秘诀。
而这种矛盾甚至也运用在了作品的名字上——《月亮与六便士》,高洁的梦想和不堪的生活。
开荒者
主人公义无反顾去开始他的艺术家生涯,然而他说,他是身不由己的,他的内心充满了一种欲望,迫使他放弃一切去追寻。而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艰难的。他并不介意别人对他作品的评价,他甚至也不特别珍惜自己的作品,他最大的乐趣是创造本身。
试问自己在某些时候某些领域是否也是这样一个开荒者?如果是,是否能如主人公那样义无反顾去追求,是否能耐得住这样的寂寞,是否能毫不介意别人的目光,是否能坚持去探索,去走那条没有人走过的路,或者是那条障碍重重遮掩目标的路。这些都是值得我思考的问题。当今的社会变化和机遇并存,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然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怎样的生活,选择怎样的事业,选择怎样的追求,才能让自己的能量之火燃烧,同时也获得心灵的平静和幸福呢?
或许我们正如主人公所说的:“绝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做的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是心满意足的。”然而,并不代表我们都没有梦想,正如布吕诺船长说:“我不是告诉你了,从某一个角度讲,我也是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或许我们都没有天才,不是天才。但是我们同样充满对生活的热诚。我认为作者借吕诺船长和文中的“我”道出了他想说的话: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我们对别人既不嫉妒,更不怀恨。有人认为劳动的幸福是句空话,对我说来可不是这样。我深深感到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我是个很幸福的人。”正如作品中的“我”所言:“过着这样的生活,而且取得很大成功,显然这不只需要坚强的意志,而且要有坚毅的性格。”。
如果对作品感兴趣,还是自己去好好品味一番。我的片言只语并不能阐释些什么,正如小说里面讲的: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象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的只不过是象“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