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校园里“闲”转,欣赏着学生们的创意作品,我一直有一种理念,学校是因学生汇聚而有意义,也就是说,学校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而不是我们这些老师们、成人的专权之地。
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一定是大自然赠予的各种花草树木、山水风雨,一定是生命赋予的灵动智慧、创意果实。
教育是美好的,但美好的背后会潜隐着多少付出、痛苦与纠结。看着老师的笑容,我便也轻松起来;看着老师的愁眉,我则为其担忧。学生也如此,学生的脸上快乐,我则惬意;学生的眼睛黯然,我就会失色。
做老师是不容易的。他既需要遵循学校的文化与规则,又需要个性与创新。也就是说,老师是管理学生的,同时又是被管理者。角色的社会定位会让自己不够自由,而工作特点又需要有一颗自由的心灵。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普遍现象,已成为学校教育治理的一个难题。但这是不能责怪教师的。走进一所学校的课堂,看到学生拿着一张导学案,全是练习题,老师上课就是与学生一起单纯地做题,思维在哪里?教育在哪里?
听其校长说,学校正搞教学改革,这是成果。我汗然,这种违背教育规矩律、不尊重生命特点的教改,怎会让学生天真快乐,他们的天性被无情地抹杀了。老师因此被折磨,在没有正确目标的坎坷狭路上跌撞着行走着。
一所学校的校长、干部们,他们的教育情怀、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是多么重要啊,老师期待真正懂教育、懂教学、会领导的带头人。
看到不少学校那么膜拜一些专家的理念、照搬一些它校的模式,而轻视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与创造能力,我就经常反思,为什么不做自己呢?自己为什么不学习、不探索、不创新呢?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不做自己的研究,不种自己的地,却总是做他人家的事、帮别人的忙,自然会感觉到没有收获感和成就感。我有一个观点,自己应该有意识和能力让专家绕着自己的事转。
让老师有成就感固然不错,但即使有再多钱发给老师,他们的路走错了,也只会博得短暂一笑,时间长了,该倦怠还是倦怠。
发钱要会发,干事要会干!当自己开始做真正自己的研究了,倦怠也就消失了,教育的美好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