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知友的答案,很多答主提到了“要独立,要爱自己,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告诫大家在恋爱中不要过度依赖。另一部分答主则提到了不要“太懂事”,不要因为想变成一个独立的人就隐藏自己的真实诉求,反而将亲密关系变得过分疏离。的确,在这个社会中,无论对于男性或女性,“独立”的价值都在越来越多地获得肯定。很多人认为,只有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能够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才是“强大”的。然而在恋爱中,以上这些都属于不适度的依赖——过分依赖和过分疏离一样,都是需要警惕的误区。我们来详细说说恋爱里关于“依赖”的误区。
什么是适度依赖,什么是不适度的依赖?
来自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F·伯恩斯坦和玛丽·A·朗古兰德在《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中写道,在如何处理“依赖”和“独立”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状态上,人们可以被分为三种不同的关系类型:适度依赖,消极的过度依赖,和障碍性疏离。简单来说,适度依赖就是在“依赖”和“独立”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状态中间取得平衡;而另两种状态则是不平衡的。
而每种关系类型的形成,都源于我们从童年开始就发展出的依恋类型和“关系剧本”(即关于“别人会怎样对待我们”的信念,以下会在每种关系类型中展开叙述)。
1. 适度依赖者:
作者对适度依赖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也就是说,适度依赖让我们自信并充分地信任他人,不恐惧暴露自己的脆弱,懂得求助,同时最终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依然保持自己的自主性。
一般来说,能够做到适度依赖的人,在依恋类型上往往是安全型的,他们平静而自信,认为他人可以信赖;他们的关系剧本是相信“有人会在我身边”,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会得到照顾的。
然而,做到这样并不容易。除了适度依赖以外,更多的人处于两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型中:
2. 消极的过度依赖者
过度依赖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模式,通过依附他人,来逃避生活的挑战。他们总是致力于和他人保持联系,即便在面对他人的轻视和伤害时,也很难、甚至是不可能放弃依赖。
过度依赖的人,依恋类型往往是痴迷型(也被称为焦虑型),他们随时随地都会害怕照顾自己的人会离开。他们的关系剧本是“我一个人不行”,认为如果没有其他人,自己就无法生存。这种剧本既有可能源自小时候被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也有可能源于过于严苛、循规蹈矩的教养方式。
一般来说,过度依赖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步骤:1.自我否定,想象自己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2.渴望被保护,同时恐惧被遗弃,这种焦虑、恐惧感越来越强;3. 焦虑和恐惧使他们开始以他人为中心,不惜一切代价地取悦他人;4. 最后,会导致自我分离,即自己与自己分离——因为过于关注别人,而忽视自己的愿望和感受。
过度依赖也分为不同的类型,他们通过不同的模式来表现自己的过度依赖:
·无助型(不成熟模式):通过夸大自己的脆弱,表现得孩子气、需要关爱、容易受挫、经常哭泣,来维持和他人的关系。
·敌意型(控制模式):通过胁迫他人来维持关系。他们总是表现出马上就要崩溃、发狂的状态,以此来取得支配地位。典型的表达是“如果你离开我,我就自杀/伤害自己”。
·隐藏型(微妙模式):他们采取的方式是迂回的,比如伪装生病、过敏、编造经历等,使他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这段关系。
·冲突型(难以预料的模式):他们非常善变、反复无常,总在极端的过度依赖和短暂、表面的自立中摇摆。在“依赖”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敌意型过度依赖的特征;在“自立”的时候,又表现出隐藏型过度依赖的特征。
3. 障碍性疏离
疏离的人不会让任何东西贴近自己,他们的人际关系是肤浅的、公式化的,总是在精神上拒人于千里之外。
障碍性疏离的人,依恋类型往往是回避型,他们回避与他人身体上和情感上的亲密。他们的关系剧本是“只能靠自己”,认为永远不会有人在需要时帮助自己,要生存就必须独立。这种依恋类型和剧本可能源于小时候亲近的人对自己疏远或者冷淡,让他们觉得没有人在乎自己,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他们看起来坚强而自信,实际上却孤独而悲伤。
障碍性疏离的发展也有四个步骤:1.缺乏信任,即慢慢形成“他人是不可信的”的信念;2.渴望距离,害怕被侵入,即为了让自己不失望和受伤,而拒绝接近和亲密;3. 采取防御性的行为,花费很多精力来与他人保持距离;4.与他人隔绝,越来越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建立满意的亲密关系。
障碍性疏离的人,也通过不同的模式来表达:
·退缩型(羞怯模式):他们的社交焦虑非常严重,只有为数不多的看上去比较“安全”的朋友,除此之外不和他人交流;
·愤怒型(挑衅模式):他们通过表现敌意,来保持距离。这种敌意也会转变为多疑甚至偏执,比如幻想别人在暗算自己,甚至会有辱骂和打人的情况。他们的愤怒实际上只是一种防御,用来掩盖自己的孤独和不安。
·自恋型(自我中心模式):他们用幻想中的优越感作为避免和他人接触的理由。他们通过表现出比别人更聪明/更坚强/更好看,来合理化自己的疏离行为。和愤怒型一样,他们的自我中心也是压抑内心无力感的一种防御。
·肤浅交往型(勉强为之的模式):这种人根本就不表现出疏离。他们一般都有很多朋友,甚至是数量庞大的朋友,但关系都非常肤浅,这些社会关系都只和共同的任务(比如工作)或爱好(运动等)为中心,没有任何情感深度。和这样的人交往在一开始很开心,但很快你就发现关系无法深入下去。
1992年,作者在美国实施了一个涉及几百个样本的调查,发现有约30%的人在生活各方面表现出过度依赖;超过25%的人表现出障碍性疏离。最快乐、对生活满意度最高、适应性最好的人便是那些表现出适度依赖特点的人;过度依赖及障碍性疏离的人则更容易患流感、心脏病、癌症等,而且恐惧、抑郁、成瘾等问题的风险更高,离婚率也更高。
过度依赖和疏离都是导致亲密关系的游戏和陷阱
不同的关系类型,会在亲密关系中有不同的表现。适度依赖的人会获得高质量的关系。高质量的关系往往有以下三个特征:开放和真诚、关心和体贴、安全感和信任。而对于过度依赖和障碍性疏离的人来说,关系不具备这种特征,作者将其称之为“关系游戏”。
在关系的游戏中,关系是一种权力斗争,两个人都想要从对方身上索取更多,自己尽量少付出。关系游戏通常都是由其中一方发起,另一方则逐渐卷入这场没被明确讨论过规则的游戏当中。
玩关系游戏的人常常使用的策略是“关系陷阱”。设计关系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通常是一个人抓住了对方情感上的弱点,使对方若是拒绝Ta的要求就会陷入内疚;久而久之,内疚会变成愤怒和失望。
过度依赖的人和障碍性疏离的人,设计陷阱的方式不同。过度依赖的人,容易设计让别人承担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和压力。比如,他们可能会故意夸大身体上的小毛病以获取配偶的关心。落入陷阱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总是要像家长一样,负责家里的所有事。
障碍性疏离的人,会设陷阱让对方放弃主动权,由自己来决定两个人的关系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比如,当伴侣想谈论一些两个人之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Ta就会故意保持距离,并表现得闷闷不乐。掉入陷阱的伴侣会慢慢放弃主动权,不再提及让疏离者不高兴的事情,于是,关系中一些严重的问题就被掩盖了。
这里要说的是:恋爱中的问题并不都是你的问题,恋爱中的你,也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作为自己的问题,既不妄自菲薄又不掩盖问题,可能是比较好的处理方式。
如何识别和改变,建立适度依赖的关系?
那么,如果你怀疑身边的人有可能是过度依赖或障碍性疏离,该怎么办?可以通过你自己的反应,来识别对方是不是危险的关系对象。
下面这些问题,都可能由一个过度依赖的伴侣引发。
相互依赖。你被Ta的需要所诱惑,扮演了养育、照顾Ta的角色,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照顾这些“弱者”,甚至在Ta得寸进尺的时候,还会付出更多的关爱。
抵制依赖。你努力与对方制造距离,在情感上退缩。
权威主义。你用接管一切的办法来应对Ta,开始决定所有事情,设置规矩,主导这段关系。而这种反应只会强化依赖者的无力感和消极行为。
诋毁或贬低。如果你已经开始掌控依赖者的生活,你会看不起Ta,认为Ta懦弱、无能、幼稚,当贬低进一步发展,就可能产生精神上、身体上和性方面的虐待。
而如果你有以下这些本能反应,你有可能正和一个障碍性疏离的人在一起:
过度补偿。你加倍努力去接近对方,疏离的人却觉得自己被侵犯了,更加退缩,使你进一步感觉挫败和愤怒。
自我贬低。你可能会非常内疚,以为是自己造成了双方的距离,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修复”关系。疏离的人感知到了你的不安,于是变得更加强势,更严格地限制彼此间的接近。
转移。从其他的关系中寻求亲密感,这种方式最大的风险就是背叛。
否认。不正面面对问题,而是找理由来说服自己一切都没问题,随着时间流逝,关系会好起来。这种否认消极感受会增加压力和生病的可能性。
幸运的是,作者发现,适度依赖可以后天习得。
我们在这里不介绍恋爱对象有问题该怎么办,着重介绍一下如果自己是不健康的依赖类型,该怎么办?
在做出认识和改变之前,你首先要先明确以下几点,真正地理解“适度依赖”:
1.你需要把所做的事情和人本身区别开来——你的行为,并不等于对你这个人的定义。寻求帮助并不等于无能,也和缺乏安全感、不成熟、失败无关。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你也可以是自信、能干的。
2.寻求帮助不是为了逃避挑战,而是为了学习和成长。
3.求助需要有方法,让被求助的、被依赖的人也很愉快,而不是有一种“被套住”的感觉。
当你真正做到适度依赖时,你就能“学会平衡亲密与自主,请求帮助而不感到无能,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而不在这个过程中丧失自我”。对适度依赖的重建过程是变化的、不可预测的,它“充满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和令人沮丧的倒退”,但不管进展如何,你都要学会享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