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是大多是照书养娃,书上很少提倡要打孩子,但是落回到每个家庭中,还是会听到不少家长说:棍棒下出孝子,特别是男孩子的家长,我家这位,也是持着这个观点的。
帆帆现在2岁8个月,什么时候引入家法棒的,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是2岁左右。在一个我不在家的傍晚,实施了第一次家法,就是执拗的孩子怎么都说不听,最后被他爸爸扒了裤子,用苍蝇拍的棍子打了三下屁股。下手可真狠啊,晚上洗澡的时候,红杠子还清晰可见。
去年十一的时候去诸葛八卦村玩,帆帆爸爸又买了把写有“修身齐家”字样的扇子,把这扇子做正式的家法棒。你们不知道,纸扇合上,抽起人来可痛呢!
家法棒的初衷是:不可以做坏事,做了坏事就会被家法棒惩罚。按照帆帆爸爸的理论,规矩要上,而且把父子矛盾转化为坏行为和家法棒的矛盾。一开始几次挺有效果,我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直到最近,帆帆频繁说:打你打你。《父母的第三语言》提醒我,孩子的语言反映的时候他当下的语言环境,我才惊觉,家法棒被滥用了。
每次帆帆提出一个我们不能接受的要求,比如吃棒棒糖、喝饮料、不吃饭,我们都会说请家法棒,打你。
昨天晚上更是让我瞠目结舌,帆帆要喝饮料,爸爸说:“你要喝饮料可以,家法棒打三下。”帆帆哭着说:“那我自己打吧。”这场闹剧终结于我给他看“饮料的危害”的科普动画,再引开他的注意力去别处玩了。
此时的家法棒已经完全变味,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只剩伤害了。我问帆帆爸爸:“以后若是孩子要求犯罪,你也会让他先去坐牢再坦然犯罪吗?”他沉默了。
家法棒可以像法律一样,对人的行为有指引作用。但归根到底要让孩子有这样的认知,知道事情的因果,自己有对事实和法律后果的判断力,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控力。
如果你的家庭里不确定体罚孩子好不好,那就不要开始体罚,因为这个方法真的太简单粗暴而且效果明显,一旦开始,就很容易走偏、滥用。
今天开始,我一边讲故事一边给不愿吃饭的孩子喂饭,他吃了整整一碗。再去围栏陪他玩车子的游戏,他甚至不愿意出去玩,只要求:“妈妈,你陪我玩。”爸爸在我的影响下,上楼陪孩子一起看一会儿电视,抱着他,两人讨论动画片里哪只小狗更可爱。帆帆也不像往常那样乱翻捣乱,而是跟爸爸说:“你抱我。”接下来从电视环节到洗漱环节也很顺利,因为妈妈会给他讲故事。
我们自诩对孩子教育算上心的,但整整半年,我们持续了自己刷手机,把他一个人丢给围栏和电视。他坚持不懈的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却以做坏事,要请家法棒来对待他。
如今我们只是改变了一点点,孩子就回归到我们的怀抱,展现他对我们的依恋。是的,他原谅我们了,我们是他的一切,他是那样,毫无防备和戒心的爱着我们,持久,恒远。
没有孩子需要家法棒,他需要的是你的陪伴和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