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这个标题说的过于大了,看上去像是在散文集中会看到的知名作家对于人生的建议与思考。但在这里,我不想谈建议与思考,也因为我不配,没有资格侃侃而谈何谓孤独。我只想分享我的孤独,希望能用文字与同样孤独的人相互取暖,共情。
我们习惯用"漂“去描述那些在异乡闯荡的人们,如同浮萍四处漂泊。那些离开的家人,想来都有过无比孤独的时刻吧,在深夜里奔溃,想家,想父母。对我来说我和父母的三口之家是我目前在这个世界上最最温暖的地方,也是唯一一个能真正称作家的地方。大概很多人都看过龙应台《目送》中的一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一直记得这句话,虽然龙女士是以父母的视角说出这句话的,但我站在子女的视角同样能感同深受。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从小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在温暖的怀抱中长大,却总是想挣脱这种过分紧密的联系,想去自己闯荡一片天地,想拥有全部的自我和自由。诚然,我是幸运的,我感谢我的父母能在我16岁的时候就送我出国读书让我自己到真实的世界上去跌倒再爬起。现在想想,对于他们来说做出这个决定可能比我还难。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真正感受到了我和他们也不是永远会在一起的,我们有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习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而不是一方凌驾于令一方之上。那个永远的家也不再是每天都能回去了。疫情两年,其实我也应该感恩的,是疫情给了我重新与他们相处的机会,让我们重新靠近,让我又有了可以毫无保留依赖的堡垒。其实在一起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样的时间有多值得珍惜,虽然说心里知道,但也没有太深的体会,一有机会我就在国内到处跑,也不知道按时给他们打个电话,还总是觉得是他们太过操心。
但是人就是很矫情的物种啊。当我真正意识到在未来一两年的时间内我都将自己独自闯荡这个世界了。当时说的有多大声,现在就有多怂。夜里躺在狭小的房间里,我没想到我会不争气到在到达异乡的第一个晚上就泪湿了枕巾,就开始想家,想妈妈。一个人在深夜里能有多脆弱呀,好像夜晚就是给孤独的人设计的,因为这个时候万物都沉睡了,在吓人的安静中我们的情感细胞都在疯狂的运作着,那脆弱的神经不断的暗示着,我有多孤独,我有多无助。夜晚能放大所有的不安,特别是孤独感。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不喜热闹的人,不喜欢扎堆,不喜欢参加party,甚至与人相处久了会觉得疲惫。我以为我是能享受孤独的人。但真的太多次在异国他乡,那种被孤独包围的感觉让我窒息,让我怀念国内的喧闹,甚至之前扰的我无法入眠的工地的噪声,妈妈的鼾声都变得格外亲切,因为那是能让我心安的声音,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上充满了人气,我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世界。
文章写的不好,虎头蛇尾的。在异乡的日子里,文字变成我的情感寄托,有时候写出来,感觉就好受了一些。希望以后每一个不眠夜,每一个孤独的人都能记住我们并不是独自在面对,还有很多很多和我们同病相怜的人,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或许我们因为不同的事情孤独,我们看待孤独的方式也不一样,甚至我们对孤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也许我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给予温暖呢。
2021年12月20日夜写于悉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