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印象中,养猫的独居老人是孤独的,忙碌的年轻人是不孤独的。
某天清晨,我看到一个有些发福但精神奕奕的中老年妇女,对面一个熟人向她走来,问她“一大早干什么去呀?”她中气十足回答“忙得很哩,马上要表演个节目,我们腰鼓队每天都在排练呢!”
似乎中老年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孤独。
“打开手机,通讯录里有1000个联系人,但能联系的一个也没有。”这是很多年轻人深夜躲在被窝里,一个人孤独的时刻。
似乎年轻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热闹。
BBC曾做过一次“孤独实验”,结果显示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明显少于年轻人。
我们不得不承认,孤独是一种越来越年轻化的“现代病”。
古人没有孤独吗?古人有孤独的时刻。
但回忆一下诗人们是怎么说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之情,是“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心。”的郁郁不得志。
从古至今,“孤独”这个词真正被大众强调是现代才发生的事。
现代人的“孤独”是毫无来由的强烈的无意义感,不被理解,被世人抛弃的强烈不适感。
也就是说,“孤独感”和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孤独感”和时代有关,和现代化有关。
01.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孤独?
我们需要从时代的变化、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思考这个问题:
旧社会里,大家族几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因为利益关系,难免磕磕绊绊,不时吵个嘴,大家族的人也许会有怨气,但很少觉得孤独。 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和老人同居,婚后便搬出去独自成立一个小家庭。甚至离开父母到大城市去闯荡。 一年和父母聚不了几次,没有时间吵架,聚在一起便是丰盛的菜肴,但除了吃穿和身体,和家人似乎没什么好聊的。 你本想让父母开心,跟他们介绍大城市有多少新鲜好玩的东西,父母说不要花冤枉钱,攒下来买个房子。 你说你和同伴熬了几个通宵搞了个多大的项目,领导发了一大笔奖金,父母皱皱眉头,让你注意身体,不要总是熬夜。 然后你便没有聊下去的兴趣了。你觉得父母老了,跟不上时代和你了。
为什么古时候的父亲不管年龄多大,总是一派威严,是家庭的顶梁柱;而现代的父亲总是被子女瞧不起呢?
原因是你脱离了父母所在的圈子。在他们圈子里,他们是权威,但是你走出来了。
你之所以能走出来,与你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试想:如果这个社会几十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就像古时候一样。那么人越年长、经验越丰富,就越被人尊敬。古时候的长老被认为是族群中最有智慧的人,而长老一定是族群中最年长的人。
但现在这个社会瞬息万变,信息爆炸式增长,一个人知识、经验的增长和年龄未必呈正相关。比如李靖(知名微信公众号:李叫兽),通过自学和自我训练,25岁刚毕业,就被百度任命为副总裁。
父母生活在旧时代,花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被你轻松超越,你开始脱离父母的圈子,走进一个新的圈子,反过头来嘲笑父母:你们怎么还待在原地?
时代让我们眼界更宽,见识更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但同时,也让我们和父母越走越远。我们急速向前奔跑,父母在后面追也追不上。
父母是我们社交的根基,朋友会因为志趣不相投逐渐走散,但父母永远在那里,而现在我们却和自己的父母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一旦朋友离我们远去,我们又能在哪里寻求安慰呢?
02.
父母尚且无法同行,更何况是朋友。
朋友需要深交,需要花时间相处。但是现在,这两方面都很难做到。
l 深交的前提是两个人有交集,彼此能够理解。
鲁迅多年后回到家乡,发现自己无法和儿时的伙伴闰土沟通,两个人没什么话好聊,你说的是城市里的文人墨客,我说的是农村里的土地收成。
幼年的伙伴因为圈子的区分,变成了互相不能理解的陌生人。
而现在因为各领域的细分,小圈子越来越多。
同样是文艺青年,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喜欢电影,有人喜欢手账,有人喜欢手办。
不同圈子里的人很难理解对方在圈子中寻求的成就感、意义感。彼此交流起来,一个说的热火朝天,一个觉得味同嚼蜡,只想把话题扯到自己的领域,无法达成沟通。
哪怕两个人追求一致,但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理解的深度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任何知识都可以轻易获取,人对于一件事的学习可深可浅。
比如两个人都喜欢旅行拍照。A喜欢到此一游的游客照。B学了构图、配色、摄影技巧,提高了审美,拍出来的图美轮美奂。当A想和B分享旅游照的时候,B难免不屑一顾,觉得无法交流。
l 朋友还需要花时间相处。
遇到一个完全志同道合的朋友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的微信里会出现同事群,饭友群,爬山群,电影群。
每个人在不同的群里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输出特定的价值观。
但真实的世界里,我们不是被分成一块一块的,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了解这个全面的人呢?
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非常分散。
2018年一份年度报告显示人们用手机app的每一个品类,使用时长都在下降。 为什么全都在下降,减少的时间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去哪里的都有。 用户的注意力变得非常分散,他今天下载了个抖音,觉得挺有意思的,刷上三五天就没兴趣了,又去看下一个app的推送了。
我们的注意力如此分散,你如何让我对另一个人保持长久的专注?
当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与人的思想越走越远是一种必然趋势。
这个世界原来是二维的,大家要么往这个方向走,要么往另外一个方向走,总能碰到志同道合的人。
但现在世界变成了三维的,每个人的人生可以有无数种选择,然而两个人碰到一起的概率微乎其微,人与人在时间上、空间上不断地错过,活成了一个个孤独的小点。
03.
现代人还有一个特质,就是不愿意麻烦别人。
旧社会里,一家办喜事,全村都来帮忙,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大家习惯了互帮互助,而互帮互助反过来促进了大家的友谊。
朋友是麻烦出来的。但这种麻烦是相互的,今天你帮了我,明天我会帮帮你,互相没有太多的亏欠,大家心理上是平衡的。
但现在人们圈子不同,彼此的连接本就不深,找别人帮个忙,很可能没有补偿的机会。于是找人帮忙这件事就变得格外难为情。
现在发展出了一项业务叫做“付费咨询”。比如“在行”小程序,向大V请教,一小时的通话大约299元。
我付费,你提供帮助,没有谁觉得亏欠或者被占了便宜。然而这种咨询往往是一次性的,咨询结束,两人的关系就结束了。你很难通过这种方式交到朋友。
有的人通过一次性连接交到了朋友,比如小马宋和罗振宇(《罗辑思维》主讲人,得到app创始人)的故事。
小马宋非常想和罗振宇建立长久的关系,于是在罗振宇的粉丝见面会上作为粉丝和罗振宇聊了次天。 为了让罗振宇关注到自己,他说起自己的一个经历:小马宋的微信公众号有两万粉丝,他通过营销在微信公众号上卖了一万本书。 罗振宇也是书商,他们粉丝很多,但是卖书的转化率并不高,而小马宋可以让50%的粉丝购买他的书,说明小马宋的营销功底非常强大,这是罗振宇渴求的技能。 于是小马宋通过一次聊天,成功和罗振宇建立了联系。
小马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价值和罗振宇交换。这就是说,成为朋友的前提是双方互相被需要。
总结而言:信息量的暴增导致每个人有限的注意力放在了不同的领域,逐渐形成了无数个小圈子。
不同圈子的人互相难以理解,人与人之间难以达到沟通。
因此每个人的手机通讯录里出现了1000个浅交的朋友,而很少有能够深交的朋友。
人虽身处繁华都市,却倍感孤独。
04.
从进化角度来看,人原本是群居动物,孤独意味着“暴露”和“危险”。所以“孤独感”是大脑发出的警报:赶紧回到人群!
但时代变了,人与人之间不再是稳定的、长久的关系,而变成了无数个弱联系。而我们的大脑还没有跟上节奏,依然处于远古的、群居生活的状态中,一旦脱离了稳定的关系,就会被孤独感侵蚀。
不得不承认,破除孤独感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其他人连接,人与人之间深层的交流可以让人获得愉悦和满足。
所以每个人要解决的问题是:面对现实,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样的点,而我们要学会建立连接。
虽然大家所处的圈子不同,但是同样作为人,我们一定是有共同点的,发现共同点,这就是深入交往的契机。
不要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为什么别人不理解我”上,而是放在“我该如何和一个与我不同的人交流”上。
和父母坦诚地沟通,不要只关心身体健康,问问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他们过去的经历。不要因为父母不理解就拒绝沟通,给他们进入你生活的机会。
父母是我们社交的根基,根基不稳,我们还靠什么支撑呢?
进入一个圈子。这个世界上人虽多,但是互相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在圈子里报团取暖。
最后不断增加自己的价值,人靠价值交换,你拿得出手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暂时想不到,也不要灰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要敢于打扰别人,打扰出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