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拆书学习法训练营#
“前”:通过讲述一个聪明的创业者向作者推荐项目的故事引入话题。
学着让自己变得“聪明”可以获得更多。
“因”:作者的工作性质或者个人情况,会遇到非常多的聪明之人,而本文的聪明之人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调整了与他沟通的程序,获提升了作者的兴奋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作者拿“聪明之人”和他人的沟通方式做对比,让读者客观去判断。
普通人也可以借用打破常规的沟通方法,梳理和归纳一般的步骤或者套路,通过改变顺序、插入不一样的元素等方式制造新意,提高兴趣。
社交手段还有其他的好武器,例如“倾听、提问、有价值、有资源、有关系等”。
“后”:使用这种“聪明”方式可以效果更好,就像昨晚参加拆书帮北京之巅的拆书活动,二级拆书家“果粒”在推荐书籍时使用“FAB”方式推荐调整了次序。
“果”:不“聪明”效果会差些,但不会影响特别大。
适用范围:初次相见或者老友之间为了制造点新意。需要注意的事项:1、设计巧妙;2、过程自然。
以下是朋友圈摘抄的原文
------------------1-1----------------
聪明,是最好的社交武器
L 是我去北京出差时认识的一位朋友。
他目前在北京创业,经朋友介绍,正好想向我咨询一些关于互联网营销方面的事宜。和他聊了十多分钟,我就觉得他是我见过的创业CEO里最特别的一位。
之前我也和许多创业者聊过,他们大多在落座之后会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市场分析还有未来前景。但是L 不一样,他是第一个坐下来让我先介绍自己的人。
那一瞬间我以为自己在面试。
在简短的自我介绍过后,他热情地向我展示他的项目。简单的三页PPT,几乎囊括了我心中所有的疑问。
到了此刻我才发现:原来他是有备而来!
接下来他和我简短地介绍了目前他遇到的问题,尝试过的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的复盘总结。说完之后,他把话柄交给我:你对这些问题怎么看呢?
如此简洁直接的交流,我实在是太享受了!那天我们在三里屯的星巴克里只聊了一个小时,我却感觉收获巨大。
后来在回酒店的路上,我仔细琢磨着和L 见面的细节。不得不感叹道:
他真是十分聪明的人!
比如一开始见面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海量的背景信息全扔给我。而是从我的自我介绍里摘录出和他此行目的相符合的内容,下面的交谈才会简单直接,直击要害。
再比如,接下来和我介绍他的项目时只用了3页PPT。但一看就知道是从一份完整的计划书里筛选出来的“精华”。不难想象他可能是在听我介绍的时候,现场就在自己的电脑上进行着修改和精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恰到好处地掌握了交谈的节奏,让1个小时的交谈没有出现双方冷场的情况,而是始终引导着话题,倾听我的看法,然后接着下一个话题。
如此紧凑又高效的社交,就像谈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恋爱一样,让人身心舒爽。
我时常都会遇到这样的“聪明人”。每次和他们交流我的思维都会瞬间提升N个维度,久而久之我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聪明人不会以自我为中心,相反他们懂得倾听。在不断的交谈和倾听中,他们会摸索出哪些话题能够引起对方足够的注意,哪些话题开个头就知道对方兴趣了了。他们始终让交谈进退有度,踩在对方的节奏点上将交谈慢慢推进。在传播学里有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对对方讲话内容充满兴趣时,往往会长久注视对方,而这种关注的目光会让讲话者有被尊重、认可、肯定的感觉。这一点很像电视节目的采访主持人。而聪明人就善于利用这样的技巧去对话题进行引导,让对方感到无比舒服。
其次,聪明人懂得高效社交的重要性,绝不浪费时间。就像前文里提到的L,我和他的交谈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但却把所有该讨论的问题都涉及到了。这样的人,绝不会让交谈陷入停顿的“宕机时间”。一旦发现无法当场得出答案的问题,他会回去做进一步思考,然后下次再重启这个议题。对于聪明人而言,时间简直就是一切。
最后,聪明人绝不炫耀自己的“聪明”,而是诚恳地给你独到的建议。比如有一次我曾经和同事到客户方去提案,对方的CMO 就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听完我们的方案,精准地针对方案中的几处细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要知道在那之前,我们团队内部对这些细节问题都没有很好的答案。因此我们在方案里下意识地模糊了一些说法,企图在这次提案中“蒙混过关”。突然一下子被对方戳中了痛点,我和同事都很尴尬。但接下来这位CMO 并没有对我们冷嘲热讽,或者勃然大怒。而是说:
“我建议你们可以找F 公司咨询一下,他们那边应该有数据工具能解决你们的这个问题。”
简直让我们如获至宝!
前段时间有篇很火的文章说,有趣是一辈子的春药。在生活中也许如此,但在职场上,光有趣还远远不够。我曾经的一位老板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
如果你足够聪明,那么你就拥有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佳武器。
我陪他参与过诸多面试,他是我见过最喜欢在面试里采用“现场测试”的人。他在看完简历之后,都会随机抛出一个问题让对方来解答。比如:
“你如何看待Nike 和Adidas 在市场传播上的不同之处?”
”我们的客户现在要推广一种奶酪薯片,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你觉得Apple Watch 未来会在哪些领域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比起简历上的纸上谈兵,这更能测试出面试者的真实水平。而据说这都是他早上吃早餐、看新闻时冒出来的点子。通常他会给面试者30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回来倾听他们的想法。比起问题的答案,他更在乎面试者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聪明人往往不会拘泥于固定的框架思维,而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突破口。
“他们对问题总有着深入浅出的洞察,和他们交流就像吸毒一样让人上瘾。”
这话精准至极!
和聪明人交流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从他智慧的大脑里找到世间所有问题的答案。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像刘玄德愿意三顾茅庐拜请诸葛孔明。得此一人,胜过百万雄兵。而人生能得一两位聪明的好友,真是足矣。
所以很多朋友在后台问我,怎样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我都会回答:
多去和聪明人交往,把他们当作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