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
文献审稿的具体步骤:先对文献进行一遍通读,了解文献想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再对文献进行第二次阅读,这一次对照备忘单上对文献每一部分的具体要求,记录下文献中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记录下的问题,撰写审稿意见。
备忘单来源:https://www.springer.com/cn/authorseditors/authorandreviewertutorials/howtopeerreview
2. 我之前是怎么想的?
对于审稿,我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从直觉上,我认为它是一件很难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稿件都是英文,平常对英文文献的阅读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还因为审稿需要比较少的专业知识,在这方面自己还有所欠缺。此外,对于审稿具体该怎么做怎么写,我缺乏了解,感觉无从下手。
3.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
对于一件从未接触过的事情,可能不少人都会带有畏难的情绪,我也不例外。但是,当有一个指南能够告诉你每一步该怎么做以及注意的事项是时候,这种畏难的情绪就会大大减少。找到Springer官方提供的审稿指南后,我不再感到无从下手,并且按照指南开始了行动。
4. 我应该怎么想才对?
(1)改变自己的想法
稿件虽然都是英文,但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注意力,语言并不是障碍。审稿当然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也没有自己之前想象得那么深。审稿指南中明确提出了“自己专业之外的研究人员能读懂这个摘要吗?”、“引言对背景知识是否有足够的解释,使得你专业以外的研究人员也能读懂?”等要求。这些要求表明了稿件绝不应该是只能被自己专业的人所读懂的。审稿时候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是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是否正确?证据是否支持作者的结论?这些更多的是看重逻辑上的分析。所以,在现有的专业知识下,我也是能够对稿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指南都告诉你了每一步该做什么,也就不再有畏难的理由了。
(2)关联自己的经历
以前进行画图、改论文、投稿的时候,老师总会要求写一个指南或教程。现在我逐渐意识到了这些指南或教程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让新接触一件事情的人不再感到那么得无从下手,可以更有信心地把事情进行下去。
5. 我应该怎样用上它?
(1)指导实践
知道了怎么审稿之后,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运用指南来指导自己写审稿意见。此外,以后自己再遇到一个从未接触过的事情时,可以先去找找有没有相关指南或教程。
(2)关联其他知识
审稿指南详细告诉你了文献的每一部分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这完全也可以当作一部文献写作指南。知道了这些要求和标准后,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撞上雷区导致被拒稿。
2020.7.25
6. 我到底用得怎么样?
(1)指导实践去审稿
目前总共进行了三次审稿,第一次审稿的文献是实验研究,按照审稿指南的指导,总共提出了10条意见,其中被老师采用了6条,效果还算不错。然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审稿的结果就不太理想,被老师采用的很少,许多关键的问题没有发现。原因是第二次审稿的文章是元分析研究,第三次是综述,针对这一类的文章审稿指南没有给出相应的指导。
改进策略:
对于元分析、综述等审稿指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的文章审稿,可以先去看同类型已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分析它们好在哪里,自己所要审稿的文章与之对比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此外,可以去搜索一些别人的审稿意见,从中学习一些常用的语言表达、同类文章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
(2)当作自己的写作指南
目前还未用到,原因是自己还没有开始写论文。
接下来我需要进行一篇元分析综述小论文,我需要做的是:去阅读高质量的综述,分析、学习它们的写作逻辑;搜索综述审稿常见问题,避免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
2020.10.1 (新增404字,用时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