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走路,经过村庄。水泥铺就的街道,路面偶有积水,村庄没有下水道,就像村庄少了一根大肠,遭遇大雨天,雨水排不出去,就像一泡尿憋着,久而久之,坚固的水泥也被腐蚀了,再经太阳暴晒,费财费力修好的乡村公路也就坏掉了。
喜欢乡村的早晨,走在街道上,听得见从某个院落里传来的狗吠;麻雀叽叽喳喳的,从这颗柿子树上蹦到那颗柿子树上,红灯笼一样的柿子,被啄得只剩下一具空壳,不仔细看,就看不出那破绽。柿子结的太多了,枝条被压得垂到了地上,麻雀可欢喜了呢,尽情的挑选最大的最甜的那个饱餐,有的还结成团伙在枝头上嬉戏。太阳还没有出来,东边的朝霞铺满了半个天空,像为迎接日出而铺的红地毯。
村里不见人影,砖院墙,红漆大门,家家紧闭门户,只有院子里的苹果树,石榴树,柿子树,高高的枝头探出墙外。
继续赶路,出了村庄,视野顿时辽阔。之前的玉米都已收割,田地这一块,那一块,犹如棋盘格,横亘在大地上,泥土松软,一垅一垅地并排沉默着,远处近处,都有人蹲着栽种大蒜,没平整好的土地,有人在用耙子一耙耙地耧着。
农忙季节,收获并栽种,原来乡村的主人都在地里忙活。
刚下过雨的田间小路,泥泞不多,却也湿漉漉的,不像村庄的街道。泥土小路不需要大肠,再多的雨水,自己就能完全吸收消化掉,因为两旁连襟着的庄稼地与它唇齿相依。
走在乡村的田间小路上,不用担心脚会陷进泥里,最多也是被草上的露珠打湿鞋帮。
空气也湿漉漉的,凝视远方,烟岚迷蒙,让人想起“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毗邻村庄的是小县城,这里没有青山,只有一栋栋的高楼在远方的晨曦中静默着……
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收割过的田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走近了细看,是重新长出来的玉米苗,有一筷子高了,整块田地都被铺满,收割过花生的地里,花生苗也生机勃勃,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长势喜人,给收割过的田野铺上了一层新绿。
思忖间,我恍然明白,这一定是机器收割时留下的后遗症。
作为农民出身的我,心里还是微微一震。想起小时候,和大人下地掰玉米,刨花生的情景。掰玉米时,顺着一个玉米趟,掂着化肥袋,一趟两行,一颗一颗的掰,掰满了一袋子就扛到地头,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有时顶着毒辣辣的太阳,满脸的汗水,还有被玉米叶子剌过的脸,经汗水一冲,生疼生疼的,看着父母不停手地掰,我们兄弟姐妹不敢喊累,也不敢停手,一大块玉米,不到一上午,一家人都掰完了,掰过的玉米颗,父母又回去一颗颗的认真检查一遍,确认没有遗漏下一个棒子,然后才用架子车把一袋袋玉米拉到场院里。在有月亮的晚上,一家人吃过晚饭围着堆得小山似的玉米棒子,一边说笑,一边剥玉米皮。第二天,就会看到金黄的玉米棒子一个个躺在场院里晾晒,等晒个两三日,棒子晒干了,再装到麻袋里拉回家。
刨花生时,也是一家人全上阵,父母在前面用钢叉把花生一颗一棵的从泥土里剜出来,小孩子就把花生棵上的泥土全抖掉,一排一排的码起来,等花生出完了,码出来的花生叶子也基本都落光了,棵上就剩下那白花花的花生了,个个饱满结实,就像那胖小子,这样拉到场院里晾晒就省事多了,等花生棵晒干了,父母就用大木叉不停的扛,不停地扛,直到一个个花生从干棵子上欢蹦乱跳的蹦下来,没有蹦下来的,我们小孩儿就用手把它摘下来。这还没算完,等下过一场透雨,父母会把小孩子都赶到收过花生的地里,去捡被雨水冲出泥土的花生,有时还会用抓钩把花生地再刨一遍,直到遗落在泥土里的花生全被扒出来,父母这才松口气。
对,那时候是有秋忙假的。农忙季节,学校都会放假,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干农活,不像现在,就是过中秋节,大多数学校也是不放假的,照常上早晚自习,孩子们哪有机会去体验种植稼穑的艰难,土里刨食的辛劳。用现在孩子的话说:其实读书比种地还辛苦呢!没听见孩子们喊累吗?小山一样的作业,起早贪黑,分分秒秒,在写,在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哪个更累?
那个时候,到了冬天,父母也是闲不住的,尤其是下雪的日子,窗外大雪纷飞,屋内烧着一堆旺旺的炭火,干柴噼里啪啦的,溅着火星,火苗一簇簇,上蹿下跳,一家人围着圆圆的大叵箩,用锥子捅玉米籽,用木夹子夹花生壳,把花生果剥出来。有时还把带壳的花生放在炭火旁边烤。一边吃着烧熟的花生,一边听父亲讲一些陈年旧事,暖融融的热气弥漫着整个屋子,安静下来,能听到雪花簌簌地下落声。那时候作业不多,放学后或者星期天,孩子们回到家里都会帮父母捅玉米剥花生,平时的零食就是烤花生吃。冬天不觉得漫长,读书的时光却觉得短暂。害怕干农活的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上学读书了。
农活繁重又脏又累,但读书会耗尽心血。大凡这世上容易做的事不多,但每一样劳动都值得尊重和敬仰。
旧时光总有一些片段令人怀念,而今人面对新生活又常常不知道珍惜。譬如这眼前的庄稼地,本来成熟的粮食都应该颗粒归仓的,可惜收成时却遗落了这么多,多么浪费啊!
我对着这块重新长出玉米苗的田地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走向不远处一个正耧地的老人,地头还有一个抱着小孩的妇人,大概是他老伴,我上前与他们打招呼。
老人向我说了机器收割的弊端,一亩地得损失200斤玉米呢!但又没办法。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就剩老的老,小的小。再说了,年轻人就是在家,也懒得掏力气了,他们认为力气比钱主贵。种地忒不划算了,一天挣的钱要比出一天花生掰一天玉米多得多。在外挣一个月的钱要比在家种一季的庄稼轻松多了,划算多了。
越来越多的田地荒芜闲置,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不愿用心种地,而老一代的农民种地又没力气。机械化的确省时又省力,可机器真的能全部代替手工吗?机器代替不了人力的精工细作,遗漏一地的粮食,庄稼人就不心疼吗?这让我又想起每年的抽蒜薹季节,被倒掉的大堆大堆的蒜薹。作为庄稼人有时真的很无奈。
我们是农业大国,粮食是我们的命脉,土地是我们的根,我们有肥沃的土地,可是现状却又如此令人堪忧。
这又让我想起母亲,我的母亲现在七十多岁了,身体不好,可是她喜欢土地,喜欢种庄稼,母亲是种庄稼的好手,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父母正是依靠几亩薄田,养活了我们一大家子。如今父母年纪大了,不能再参加田间劳动了。父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的母亲除了照顾父亲,还在庭院里开辟了一小块田,种菜种花生,吃菜吃油也够她和父亲自足的。前些日子,母亲拖着不利落的身子,又去田间拾捡遗落到土里的花生,勤劳的母亲,在这个农忙季节,捡拾了五麻袋带壳的花生,她骄傲的说,够吃一年的花生油了。母亲的喜悦中却又增添了几分烦恼。原来这五袋花生招来了一大批老鼠。每天夜里成群的老鼠们都来光顾这几袋花生,来时大张旗鼓,声势浩荡,似乎故意要惊动母亲,五袋花生就堆在母亲的床头,现在被咬得咯吱咯吱响,母亲心疼坏了,决定与老鼠们进行一场持久战。母亲准备了一个长竹竿,每次老鼠在花生袋上搞动静,母亲就拿起竹竿长驱直入,上下舞动,敲打袋子,袭击老鼠。母亲暂时取得了一些胜利,可是狡猾的敌人夜夜来犯,母亲因为夜里连续作战,睡不好觉,上火,牙疼,快要败下阵来。我说:“支个老鼠夹子吧。”母亲说:“老鼠猴精呢,不上当。”以前家里养了只猫,不知道什么时候跑丢了。我说:再养只猫吧,可是猫也不好寻到的。
我安慰母亲:“随便老鼠吃吧,你只管睡好你的觉就是了”。母亲说:“我辛辛苦苦捡回来的花生,看着老鼠吃,我心疼啊!”我说:“就当养老鼠吧,五袋花生能值几个钱,你一旦病了,去医院可不止这五袋花生钱呢!”无论我怎样劝说,母亲就是想不通这个理。
也许,母亲心疼的不是那几袋花生,她心疼的是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