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维达尔的名言:“每位作者和每位读者都知道,好的写作是最棒的旅行。”
我看了不少写作类的书,看得越多越沮丧,虽然有一些共性的方法论,就像每个人跑步都得交替迈开双腿一样,但更多是实践出真知。现在我不那么急迫的去寻找方法、理论、技巧这些东西了,我认识到,写作是一个非常个人的事情。
我有空就找地方写点东西,一般在电脑上写,有时在手机上写,有小米手机自带的云便签功能,可以同步不同设备上的东西,很方便。我就这样写了两年又一个月了,两年不算久,很多人写了十多年了,两年可也不算短,一件小事做两年也是个成就啊。
受《我写我心》这本书的影响,我先从自己和身边小事写起。刚开始写的时候,搜肠刮肚,坐如针毡,思路像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回来,翻看两年前的文字,前言不搭后语,好像一个神志不清的人说话。读起来是东一拳西一脚,思路是跳跃的、断裂的,打字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跳跃。
两年的时间,日拱一卒,还是造成了一些改变的。最大的改变,是克服了思维的跳跃,可以让自己的大脑慢下来,和手协调,像两颗终于咬合的齿轮。写作是一个「慢活」,耗功夫,要有一次只写一个词的耐心,慢慢的就填满一页,那种急不可耐地想要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心态,是写不出文章的。贮备耐心、调慢速度,让脑和手可以协调,这算是写作前要做的心理建设和准备工作吧。
当我自由的码字的时候,思路就无拘无束,当我想要认真整出一篇稿子的时候,反而迟迟写不出东西来,抓耳挠腮,像挤牙膏一样,文字从脑子到手指尖,中间仿佛被一座屏障阻断,什么也写不出来。
我抛开原先设想的什么结构,新开一页空的文档,在这片新的空地上,随意挥洒。往往我也不知到自己会写出什么东西来,这不是计划好的,大脑里的记忆和逻辑在碰撞,电光火石之间,不定会诞生出什么东西来。在我想象中,头脑里掀起了一场风暴,电信号在亿万个突触上奔突冲撞,这些神经递质和脉冲,一片繁忙混乱之后,最终运算出了一个结果,然后经由手,把脑子里发生的魔术转化成外界能读懂的文字,这个过程,岂不是很神奇?称它为魔术也毫不夸张。
我发现,写作不是严肃的事情,它也可以是随性的,它是从无到有,凭空创造出来的新东西。那些文字好像有自己的生命,跌跌撞撞地手拉手相互拽出来。像手摇纺车一样,原先在头脑里是混沌的一大团,逐渐地抽成一根看得见摸得到的细细长长的线。写成什么样,事先连自己也预料不到。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训练和积累的过程,长期主义,板凳要坐十年冷,和菜头说自己1999年就开始在网上写东西,2004年写博客也只有区区400阅读,大家只看到他现在的文字和受欢迎程度,殊不知这是他20年的功力。慢工出细活。太急太功利都是写不好的。
还是继续日拱一卒,当做是「疗愈」也好,自我整理也好,写下去,写作的人生我觉得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