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看到过多少励志的鸡汤文,听过多少逆袭的小故事,这些情节在利益驱动性的大背景下一浓缩就是:xxx曾经也是平凡人群中的一个,迷茫犯傻,家境不好,学习一般,没有异性喜欢。(刻意去丑化以前的自己还不如现在的观众),现在又是如何如何地“功成名就”:短短几年就有房有车有粉丝。再接着就渲染自己曾经的各种苦逼努力,推销自己的产品如何的有多么的质量好,卖了以后还赚了,现在立即报名还有更多优惠。最可怕的是,我信了!
《何帆大局观》 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欺骗》里面大意是说人是需要故事的,特别是温情乐观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并不真实。说白了,故事里面主角完成的事情都是很多观众想做而又没做的事情,听故事的人会很容易幻想自己是那个获得突破和成功的人。某种程度上,这很像一种精神鸦片,短暂,虚假,但心理需求被满足也是真的。
所以现在市场上的书籍,课程如果携带着“速成”,“从入门到精通”,“小白也能学”等字眼,都容易俘获消费者的眼球,这确实抓住了痛点。一直想要想方法的人大致都有两个心理特征,一是感觉时间不够了,二是想偷懒。往往会忽略残酷的真相是要熟练某种知识和技能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正确练习。另一方面,就是老师是某个领悟最好的老师,你也要坚信:老师不能帮你去经历这个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他们最多就是这个反应中的催化剂,是你自己要去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要付出最多是自己,受益最大的也是自己。
一直也比较排斥这些打着“梦想情怀”为情怀的培训机构,感觉像出卖自己的情感去演一场戏,观众感动了,他们就盈利了,也不管自己的承诺是否能兑现。后来也算是慢慢看淡了,乐观的偏见容易导致预言的自我实现,毕竟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条路又长又难走,没几个人愿意去迈出第一步。
要学会分辨,再开始信任 ——韩寒
谁都想短时间去给创造积极的大变化,可以去分享,可以去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可是你又花过多少时间和金钱去学习呢?要是所以人都像你一样三分钟热度,稍微学学就能学好,那么,这么“廉价”的自我实现也带给不了你很大的快感和成就感。
求快不配作高手,耐得住寂寞,守着住繁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