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学路
一晃,八年的农村义务教育学习结束了。八年的寒窗苦读,简终于以比较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初中期间的个中滋味自不必说,当然相对于住校来说,义务教育阶段离家近,天天都可以回家,还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当然也是乐在其中了。上高中就意味着以后上大学,在本就不富裕的农家来说,确实是一份挑战。经过哥的再三考虑,简终于在开学报道那天,和哥一起顺利走进了多少学子日夜向往的高中。
其实,在填报考志愿时,简填了两个中专志愿,最后一个才是现在简要的高中。那年代,对于考上小中专的家庭来说,就是说孩子已经端上了铁饭碗,毕了业就可以直接上班,就可以挣钱了,就可以不用家里再操心了,还可以贴补家用。而上了高中,就意味着还要再读几年大学,花钱不说,还不知道最终结果怎样。虽然大家也知道,上了高中后的大学如大专吧,从表面看起来比小中专学历高些,可是对于农家的孩子,特别是一家有几个学生来说,这期间的变故谁能说清楚。当然,那时候,上小中专的分数是比较高的。
可是,暑假就要结束了,简只接到高中的录取通知书。虽说简的考试成绩在当年还是比较高的,可是也只能如此。
所以在哥送她上学的路上,休息时哥无意间提及小中专当时农家人都比较看中的师范学校,说没有被录取的理由,哥只说,没录取没关系,我们上重点高中,以后考好大学。简不知道以后的好大学是什么,能做的就是默默地接受这一切。
以后的高中三年,简都努力学习,认真听课记笔记,成绩一直处于班级群里前列。
那时候,学生住校吃饭,是要交伙食费的,全部自理。每顿饭要有粮票和菜票。粮票是自家粮食换的,菜票是自己用钱换的。每顿多则一元,两元,少则五角。对于农家来说,粮食是自家地里出的,多卖点力气,加上好运气,收成总会不错吧。即便收成年份不好,对于在外上学的孩子来说,家里也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把准备好的上好的麦子赶着牛车送到学校食堂,称过后换成粮票,然后再用现金买点菜票一并交给放学回来的孩子。
清楚记得读高中的四年里,简的家人前后赶着牛车去了两次送粮食。一次是高二上学期的冬天,家里的农活基本都忙完了,庄稼都收藏入库,地里的麦苗也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天气预报气温陡降,要变天了,变天了上学的山路十八弯就不好走了。一大早,母亲催促哥嫂把准备好的麦子装上牛车,还拿上几个馍馍作为路上的干粮,用平时上地的绿色军用水壶灌满滚烫的开水挂在车把旁,牛的干粮备好的草料自然少不了。然后憨厚的嫂子赶着牛,哥架着辕一步步上路了。老母亲送到大路口直到牛车消失在视线里。
冬天的天气出奇的短,等到上灯时分,学校里已经准备上晚自习了。哥嫂才把粮食交了兑换成粮票,找到妹子简。简看到哥嫂的那一刻,直到哥嫂赶了一天的山路,激动地说不出话来。简接过哥递来的粮票,足足够吃半年。菜票不多,因为平日里早上晚上都吃从家里带来的自己整治的耐放的下饭菜。多是香椿叶和着炒花生辣椒盐巴在石碾盘上碾出来的,去学校带上一罐头瓶能吃两个星期。有时星期回家,也会赶上家里腌制的秋豆角,用塑料袋子装好带到学校去。
简在发愣时,只见哥嫂已经把准备好的灯笼点上了,准备回去了。哥赶忙去学校食堂买了几个该有余温的火烧馍递给哥嫂,望着哥嫂一步一晃回去的身影,还有点点灯火消失在黑夜里。
第二次是简复读那年,是三姐和哥一起来的。也是一个冬天,只是这次没有提灯笼,改成了手电筒。
四年的高中生活后,简终于实现了大学梦,终于摆脱了父辈们的面朝黄背朝天的日子。读大学时,简到了外地,读专科师范大学,是哥送她的。哥说,妹,几年高中生活,我们还是与教育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好好读吧,两年后回来,我们家乡需要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