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齐景公召见说:“我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可你越治越乱,实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职务。”晏子没有强辩,而是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赞誉之声却传遍了全国,齐景公亦欲奖赏他。晏子将前后两次治理东阿的真相对景公和盘托出,然后请求告老还乡。景公这才恍然大悟,如梦初醒,才知道自己被人蒙蔽,冤枉了晏子。最终,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西汉学者刘向记录下“晏子治东阿”的故事,大抵是希望警醒那些君王不要偏听偏信。须知,有些君王又哪里只是偏听偏信的问题?害怕权力受到挑战,为了一家之私,罔顾天下人死活,妒贤嫉能,打击异己,这才是大多数君王的通病。
从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