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蚂蚁私塾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容易受骗的器官,不仅容易被别人骗,还容易被自己骗。
如果说被别人骗通常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那么被自己骗是出于什么理由?
更奇怪的是,只要你能骗过自己的大脑,有时明明没有用的东西,当你以为它有用时,竟然也能“貌似有用”。
古代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巫术治病,或许现在在某些小地方还有这样的风俗或治病方式存在,随意弄点什么仪式就声称能治百病。
很多人奇怪,那为什么貌似真的能治好呢?毕竟如果每次都没有用,老百姓不可能都是傻子。
这时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一个词: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信”,有点类似“心诚则灵”。小地方的老百姓要真的非常信,或许就真能好;如果你去到那里,你不信,好的概率就小一些。
这是什么神秘力量?
安慰剂本来只是一种心理作用,但通过科学检测,发现在使用了不含有效药物成分的“药片”或给予假治疗后,患者不单只是主观上“感觉好多了”,客观上身体的硬指标,比如血压、脉搏、大脑核磁扫描等,也真的变好了。
非常神奇。
这就有两种可能性:要么病本身是不需要治也会好,要么就是我们的信心能够影响到体内激素和细胞的“运作”,加快了自愈进度。
前者是一个客观现象,纪小龙教授说,人们对医疗有着过高的期待,医生目前能解决的病只有1/3,还有1/3是无论如何不行的,另外的1/3是自然就会好的。
所以从这个层面,安慰剂只是让人们心情更愉悦地度过自愈时期,巫师则有意地将这种结果跟自己胡乱做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而后者是说一个人在压力舒缓、精神愉悦的情况下,对自愈的进程更有帮助。这种帮助实实在在,就不仅仅是安慰了,当然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人光是处于压力和非压力状态,各类激素水平都是全然不同的。
所以安慰剂是不是药?广义上来说,还真的是药。
医生的态度、表情、语言表达等都会对患者产生心理暗示,这些暗示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对治疗效果的心理期待,而这些期待又会影响人体自身的调整,从而对疾病产生神奇且强烈的影响。
这就解释了,为何从古至今,所有的名医,无一不是自信满满、运筹帷幄。试想一下,一位颜悦色、胸有成竹的名医,和一个乳臭未干、略带紧张、名不见经传的医生,你更愿意相信谁能治好你?
从这个角度看,充分调动起患者的人体自愈系统的能力,也应当包含在医生的医术水平之中。
安慰剂效应告诉我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可以切实地交叉影响的,思想也能够影响身体,甚至能够帮助身体康复。
除了医疗外,很多事情也符合安慰剂效应:
你相信自己能行,你的身体就会爆发出潜力,助你完成这些事。反之,如果你先觉得不行,那么你的身体就会让激素系统进行负面调节,你也就无法调动起足够的能量,最终就真的不行。
以前有一种酷刑,把一个人的眼睛蒙起来,割开血管,让血一滴一滴地流。犯人听着自己的血滴到盆里的声音,往往还没到出血量真的危及生命之时就已经死了。
甚至有些人假装割开对方,让对方以为是自己的血在滴,也能造成死亡——被自己的预期给吓死的。
所以欺骗大脑作为一种手段,也不全然都是坏事,重点是这种受骗是否由你的理性调动,以及是否在你的掌控之内。
比如有人说读书无用,你想了想,读书真的不能让我明天就升职加薪,那你当然不会拿起床头那本书。但你也清楚地知道,读的书一定会在某个时候用上,只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以及用上的时候的作用大小——有时是在生活上,有时是在情感上,有时是在交际上,有时是在投资决策上,都说不好。
所以这时你就当它一定能让你升职加薪,放任自己无知,打开床头的书,就为了升职加薪读下去又如何?
安慰剂有用,前提在于你得真的信,只要它最终在你的生活中起到了正向的作用,你就一定比那些“貌似清醒”的人赚得更多。
--------------------------------------------
视频号:蚂蚁私塾
微博:蚂蚁私塾
公众号「蚂蚁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