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记录一下高三以来写的比较好的作文,也希望读者能够 “尖锐而客观”地指出我的问题,或者给予“公正而匹配”的赞赏,如文中所述,“不虚美,不隐恶”
为了避免读者被批卷老师打分干扰,笔者不会公布考场得分,以期促进开放、多元的讨论
同时笔者也非常欢迎读者分享自己的审题立意,以期实现思维的碰撞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汪曾祺在《谈一谈创作》里说:“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仰视的,另一种是俯视的,还有一种是平等的。而我认为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态度。你不要有意去歌颂他,也不要有意去批判他,你只有理解他,才可能把人物写得亲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考场作文升格)
平视:“我们在一起”
我十分反感这样的新闻:术后老人颤颤巍巍在手上写下“护士没吃饭连作六个小时手术”。这类新闻以歌颂的论调出现,对着老人和护士相互理解一顿乱吹,再对社会上其他的紧张医患关系一顿乱踩。
“仰视”理解,“俯视”不理解,看似弃恶扬善,实则既推开了善,也忽视了恶。
依我之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平视”,不过分看高,也不过分看低。平视的目光不卑不亢,柔和且亲切,眼神里诉说着:“我们在一起”。
汪老在谈论在即的创作态度是曾谈到,作家与人物要采取平等的态度,不可以歌颂也不刻意批判,才能理解人物,塑造亲切的人物。
诚哉斯言,创作如此,待人接物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仰视那位没吃饭的护士,认为她的行为高尚得遥不可及,一方面潜意识里承认了具有如此高尚精神的护士少之又少,同时默认了没有没有如此精神的护士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当我们将护士的奉献之举捧上神坛仰视时,我们也不自觉地把此类“小善”推上神坛,让“小善”之举远离我们的日常实践,反而不利于形成向善的风气。
如果说“仰视”推开了“善”,那么“俯视”则忽视了“恶”。某些医患矛盾中医患双方不相互理解,围观者则进行大加鞭笞,批判世风日下、人性冷漠。这种看似“嫉恶如仇”的围观者,常常将自己置于道德高地俯视众生,不去切身体会医患双方的难处,而陷入一种泛道德化的批判中。这类“道德演说家”除了获得了道德上的优越感外,既没有助推矛盾冲突的解决,更忽视了这种医患矛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潜在可能。
唯有平视,不卑不亢,柔和亲切的平视,方能帮助我们公正客观地看待事物。平视让我们走近人,走近物,走近新闻现场,与事件的参与者同频共振,“不虚美、不隐恶”,给予他们合理、客观的赞誉,也具体、切身地思考他们的苦衷。平视并非不歌颂、不批判,但平视的歌颂与批判,最终都指向助推事件的解决,以及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郎平曾在一次采访中斥责了对女排队员不着边际的赞美。她说今天胜利的喝彩有多热烈,明天失败的嘘声就会有多刺耳,我希望大家和女排姑娘们在一起。过分的仰视,也会招致过分的俯视。
因此,收起我们的鲜花,把平视的目光送给那位护士,送给女排姑娘们。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神,他们就在我们身旁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