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 彬
编辑:蒋希音
9月5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禾元生物”)在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重组蛋白技术突破与融合发展论坛上发布消息,旗下创新药品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正在全国多家医院投入使用,且已有数十位患者使用。
这正是禾元生物备受市场瞩目的“稻米造血”技术。从禾元生物IPO以来,市场上一直有不同的声音,或赞叹,或质疑。
《民商财经》还在研究其申报材料时发现,“稻米造血”技术在研发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出现了矛盾。
实验数据前后不一致,核心技术平台仍需关注
根据招股书,为了提高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的重组蛋白表达量,禾元生物建立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高效重组蛋白表达平台(Oryz HiExp)已历经三代。但从多份申报材料来看,在技术迭代中,相关参数的披露出现矛盾。
禾元生物的Oryz HiExp 平台第一代技术起步于2005年,最初采用Gt13a启动子,提高重组蛋白的转录水平。在此基础上,第二代技术采用内质网减负策略,提高重组蛋白表达量。目前第三代技术是通过对自然界转录活性最高启动子Gt13a的顺式作用元件进行人工定点突变获得超级启动子EnhGt13a,使转录活性和重组蛋白表达量进一步提高。
根据2024年12月公示的招股书申报稿,禾元生物第一代技术的重组蛋白表达量为2.75g/kg糙米,第二代技术的重组蛋白表达量为9-10g/kg糙米,第三代技术的重组蛋白表达量为15-20g/kg糙米。以上数据为禾元生物基因工程水稻于湖北种植的数据。
(截图来自2024年12月公示的招股书申报稿)
之后,在今年3月公示的第三版招股书申报稿中,第三代技术的重组蛋白表达量发生变化,调整为“20-30g/kg糙米”。因迭加使用缓解内质网胁迫策略,所以蛋白质表达量进一步提高。
(截图来自2025年3月公示的招股书申报稿)
2022年禾元生物在新疆完成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工程水稻(Oryz HiExp平台第二代技术)的试种实验,结果显示基因工程水稻在新疆种植的产量和表达量水平均高于在湖北种植的实验数据,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的表达量从约10g/kg糙米提高至约12.7g/kg糙米。因此,该版本招股书申报稿的第二代技术相关介绍中增加中国西部基因工程水稻种植的相关试验数据。但注释部分却仍提醒,上述技术的相关数据为湖北种植基地的数据。
依据首轮问询回复,我们了解到,禾元生物从第二代技术起,已使用缓解内质网胁迫策略来提高重组蛋白表达量。
2025年6月公示的招股书上会稿中,禾元生物披露的第三代技术的相关内容则再次让人产生了困惑。第三代技术的重组蛋白表达量依旧为20-30g/kg糙米,但是关于湖北种植数据的注释已经删除。这是不是意味着这版招股书披露的重组蛋白表达量已经考虑到新疆种植基地的数据?
(2025年6月公示的招股书上会稿)
此外,在同一份申报材料中,禾元生物也出现了信披矛盾的问题。
根据首轮问询回复(2023年年报财务数据更新版)第151页,第一代技术发现的启动子Gt13a比Gt1的转录水平至少提高48.8%;第157页显示,第一代技术的启动子Gt13a的转录活性比Gt1启动子转录活性高44.85%,转录水平的提升比例存在略微差异。两处地方披露的第三代技术参数则一致,第三代技术获得的人工超级启动子EnhGt13a的转录活性提高28.52%,重组蛋白表达量提高46.57%。而首轮问询回复第196页显示,第三代技术的蛋白表达量又不一样,“介导蛋白表达增加了46.54%”。
以上出现的数据矛盾情况,或需禾元生物给出解释说明。
而禾元生物的核心技术平台方面也值得关注。
今年6月17日,武汉市投资促进局官网发布一篇名为《又一批重点企业布局武汉!》的报道,文中道:“禾元生物已建立一个独特的植物表达体系,4个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平台:水稻胚乳细胞蛋白质表达平台、重组蛋白质纯化平台、基于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长效药物平台、类抗体技术平台。”
(截图来自武汉市投资促进局官网)
禾元生物招股书注册稿中(签署日期为2025年7月3日)则对相关技术这样表述,“禾元生物建立了‘一个独特植物表达体系,两个技术平台’的核心技术体系:利用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高效重组蛋白表达平台(Oryz HiExp)和重组蛋白纯化技术平台(Oryz Pur),建立了完善的药品、药用辅料及科研试剂的产业化体系”,“开发基于重组人白蛋白的长效药物技术平台(Oryz Dura)”。类抗体技术平台没有在招股书中提及。
《民商财经》深入研究后发现,禾元生物的实控人杨代常和配偶共同设立了易森荟(武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易森荟”),该公司主要开展用于镇痛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招股书披露,易森荟在产品定位、研发情况、研发技术等方面均与禾元生物存在较大差异,不构成同业竞争。但不知单克隆抗体的研发与类抗体技术平台是否存在关联性?
战略合作协议进展不明,产品商业化进程待观望
此次IPO,禾元生物拟将部分募集资金投入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推进HY1001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去年11月,禾元生物在官网发布消息,国药股份与国控系15家省级平台公司签署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水稻)注射液的区域经销合作协议。而早在2021年10月,禾元生物就与国药股份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不过禾元生物的另一位战略合作者卫光生物却未在IPO申报文件中被提及。实际上,卫光生物与禾元生物的合作时间更早。
2020年12月,血液制品企业卫光生物发布公告,其与禾元生物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重组生物制品领域的技术合作、成果转移转化、投资合资等方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禾元生物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卫光生物提供技术支持;卫光生物发挥产业化和卫光生命科学园区优势,向禾元生物提供产业经验及卫光生命科学园区资源,且依托公司股权投资平台为禾元生物发展提供投资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不过,公告中提醒,上述协议仅为意向性协议,具体的实施细节尚待落实。
禾元生物2022年公示的第一版招股书申报稿,报告期为2019年至2022年1-6月,该文件中并未披露与卫光生物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但披露了2021年与国药股份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
而卫光生物也在发布上述公告后,未再进一步发布双方合作进展。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上,投资者也多次问及公司与禾元生物的合作事宜。
兜兜转转,卫光生物与禾元生物的合作伙伴国药股份的实控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医药集团”)也搭上了线。
2023年6月,卫光生物的实控人光明国资局与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涉及光明国资局所持有的部分卫光生物股份无偿划转事项。该次股权划转将导致卫光生物的实控人发生变化,拟变更为医药集团。但上述事项的审批程序截至目前还未通过,卫光生物的控制权还没有发生变更。
三方会不会“亲上加亲”呢?我们将持续关注其合作走向。
不过,禾元生物在其申报材料中也提到了其在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的推广上还需克服几大关卡:其一,HY1001获批的适应症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后续的适应症拓展具有不确定性,而人血清白蛋白则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治疗;其二,从疗效上,HY1001非劣于血浆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但是人血清白蛋白拥有数十年的真实世界临床使用经验,另外国内舆论上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争议;其三,HY1001的定价略高于相同规格血浆来源的人血清白蛋白,未来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存在不确定性。人血白蛋白进入2024年医保目录,医保限制条件为抢救、重症或因肝硬化、癌症引起胸腹水的患者,且白蛋白低于30g/L。
目前,禾元生物生产的重组人白蛋白已实现了批量上市,如今又敲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未来发展前景是否一片大好还需要市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