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小学语文试讲是15分钟的时间试讲,并不是片段教学,而是一种缩略。这里采用的是一种重视文体、重视概括和语言训练的试讲模式。毕竟是试讲,所以存在大量的表演和主观,但都始终遵守一个原则是,多考虑学生的反应和交流指导,也就是每讲一句话都应该考虑学生的回答。(也就是说在试讲的时候,一定要给考官反映出你对学生是非常在意的,有引导,有虚拟的交流。)
从学科角度,这套小语阅读教学试讲关键在于:一是阅读技巧指导。二是语言分析。统一的模式:导入,初读(字词,概括),细读(语言分析,阅读指导),总结(总结方法,延伸训练去做语文素养读本小学卷的练习)。
我的方法是:1.所有导入体现文体。比如巨人的花园,导入就是读标题,然后询问学生这是什么文体的课文,有没有读过类似的童话?然后总结出童话就是以虚构的东西来表现一个故事。那么巨人的花园,哪个字体现了这是一篇童话?巨人。
再比如爬山虎的脚,根据单元目标,就可以第一步读课文标题,然后询问学生这篇课文的主角可能会是什么?爬山虎?还是爬山虎的脚?不管哪个都是以描写物为主的描写文。知道爬山虎吗?有注意过爬山虎的脚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描写。
小学记叙文,如爬天都峰,读课文标题,可以相机指导爬字怎么写(可以删去),然后问同学这是一篇什么课文?记叙文,读记叙文应该要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环节是初读课文,包括通过解释几个难懂的字词,主要是为了训练概括能力。我的做法是,问同学字词熟悉了吗?一起读一遍生字词。然后指导学生写生字,这些生字是在课文中找到三个四个生字词,这些生字词能串联起课文的大概内容。比如陶罐与铁罐,就可以找一对体现陶罐,铁罐性格的词语做生字词。检查完生字后,可以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生字词来概括内容。这个需要自己能先概括。(在这里概括的时候可能包含课后练习题,那就以课后练习题的要求为准。)在记叙文中,可以很快地以情节绳的方式带领学生快速概括完这篇课文的情节,或者篇章结构。(如果可以,也可以用表格等方式。)
第三环节是语言训练和阅读指导。我的做法是:一是问同学对这篇课文第一感觉或者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粗略谈。然后过渡到能不能给我们指出一下哪里给了你这种感受或者读一下你最喜欢的句子(一般就是我们直接表演到关键句子。这个关键句子可能是课后习题给出的,也可能是语文园地里的交流)然后就是活动的设计了。(包括直接点出什修辞,说出这个词可以用什么代替,围绕这个组近义词,然后说说为什么这个就比较好。三可能是删减读。四是还原生活。五是自己代入进去。)这里的方法一般是选择性运用。比如荷花那篇课文的冒,就可以让学生换个词,换什么长啊什么的近义词,然后体会冒得那个动感(为什么原文的好,好在哪里一定要说清楚,说清楚之后一定要再读一次。)。完成语言分析之后,一般还要进行阅读的体会,这里就可以让学生开始带着感觉去读,如果是写人写事,重在抒情的散文,就要带着情感去读。最好老师在之前要进行示范读。老师示范读的时候,可以提示一些重读和停顿。
第四环节一般只有一分钟了,通过让学生总结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方法,概括出这篇课文学习的主要关键点,也无非就是怎么概括,怎么去体会语言的几个关键步骤。紧接着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到的关键步骤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下一部分(长课文),或者进行作业设计。现在流行的有一本语文素养读本,是温儒敏主编设计的一种1加x课程。就是读一篇,通过学习到的方法去自主学习一篇课外的。可以依据这个布置课外阅读,进行一种迁移训练。
最后谈板书设计,一般就是体现一个过程的指导,或者就是概括一下课文的脉络的。但是在板书设计时,要注意主副板书的运用。
补充:这只是一种适用于应试的模式,其实无非就是围绕着教会学生一篇课文说了什么(概括,阅读指导),怎么说的(语言分析和朗读指导)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里面可以变化的是语文要素,无非就是通过综合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的交流部分渗透进去了初读或者细读中。当然这么操作,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应该的,但是正如开头说了,是一种应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