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早上早早吃完饺子,走东家串西家,一路走,拜年忙,说说吉祥话,忆忆过去一年大家关注的家长里短大事小情,说说新的一年的打算计划。行动慢一点的,还没收拾完早饭的锅碗瓢盆,乡邻们已进门拜年了,招呼接待,一起话收成聊未来,一起出门去四邻拜年。中午全家吃饭最隆重,共同举杯贺新春,开启新年新生活。最高兴的是孩子们,穿上崭新的衣服,磕头收红包,接压岁钱,吃好吃的,放烟花爆竹,摔响炮,成群结队,跑来跑去,玩的不亦乐乎。现在的孩子少,可玩的项目花样繁多。从初二起走亲戚。初二回娘家,姑娘姑爷带着孩子,拿上精心准备的年礼回娘家拜年。初三到初七以前,给所有的亲戚拜年。初七也叫人七,这一天是不出门走亲戚的。之后到十五元宵节前是娘家给外甥送花鸟鱼虫的件件馍和十五的红灯笼。有的地方只送一次灯笼,有的地方送到外甥过完三岁或十二岁,渭南蒲城等地还会在孩子十二岁前为孩子举办完灯宴,此后舅舅才会停止送灯笼,因为孩子十二岁了就意味着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而变成大孩子了。
我小时候非常羡慕人家走亲戚,因为我家从爷爷手里出门讨生活,逃难至陕西,爷爷奶奶走后,我们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老家,在陕西我们举目无亲,父母也不认干亲,据说爷爷奶奶认了一个干女儿,到后来反倒被干女儿家所害,从此不再认干亲。我们姐弟四人在过年走亲戚这段时间哪里也去不了,干瞪眼羡慕巷子里的小伙伴忙碌的随父母去一家一家去拜年。曾经想让父母给我们借几家亲戚让我们也去享受拜年的快乐。
结婚后,丈夫家兄弟姐妹七个,过年的亲戚走不完,有有人嫌亲戚太多,走亲戚成了累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穷,买不起点心,甚至没有面粉,蒸不起走亲戚的馄饨馍)。而我则乐此不疲,终于有这么多亲戚可走了,高兴的不得了,从不感到累。
现在,国富民强了,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忙的像陀螺,走亲戚也成了走马灯似的完成任务,开车一家一家去,送完礼顾不上说几句话就去了下一家,一天之内走完七八家,饭点赶在哪家就在哪家吃饭。
过去一天走一家亲戚,吃过早饭就准备去,等母亲厨房忙了,早早就出发去亲戚家。记得儿子最喜欢去二姑家拜年,堂兄弟姐妹一群,从家里出发,下一个大坡,再上一个小坡就到了二姑家。姑父在县里上班,家里比较宽裕,有好吃的糖果。而且老姑过生日,是挪的日子,乡里人穷,往往把老人的生日就近挪到过年过,能省不少事。儿子到了老姑家给老姑磕头祝老姑生日快乐,老姑就会抖着手一层层打开折叠的手帕,从中拿出一叠五毛一块钱来,一个孩子发一块钱,儿子和其他的孩子一样高兴的不得了,谢过老姑爬起来就跑了。那时候孩子们得了压岁钱就会马上交给父母保管,说不定父母发压岁钱准备少了,还会借用孩子们的压岁钱呢。老姑的生日宴依照当地习俗吃前顿后顿。前顿是饺子面,即一小碗面条,里面有几个饺子,过年吃饺子,过寿吃面合在一起叫饺子面,还有四盘凉菜一盘热菜,四盘凉菜中盐也算一盘。前顿饭孩子们很少吃,都跑去玩了。到下午两点才吃后顿,上的是正而八经的酒席,做席的大厨是老姑的大儿子,平时就经常给人请去做酒席。等吃席的前后顿饭的间隙有好几个小时,亲戚们难得有闲,在一起话家常,或是有事互相请教商量。孩子们则是堂表兄弟姐妹一起玩。
世事变迁,生活越来越好,年过的越来越红火,可吃可用可玩的越来越多,走亲戚从过去挎着馍笼到今天的车载,无论样式礼物如何变化,那唯一牵挂的亲情是永远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