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人类,几乎完全生活在一个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里,我们统称为文化,但文化还在飞速的进化。而我们生物实体却依然是几万年前就已经进化完成的,古老而顽固。
不过,最新的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在一生中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的。这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改变大脑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谓大脑的可塑性,往往是指神经化学的水平上的变化,尤其是指突触在形状和大小上的变化。
我们知道,大脑掌管思维活动,思维方式反应我们的性格,那就是说我们的性格也同样具有可塑性。事实上,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你可能I也会见到或听到某个人一段时间不见之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本害羞内向的人变得开朗起来。
大脑得以有可塑的性能,源于大脑本身具有两个相辅相成有互相对立的状态,我们用自稳态和应变稳态两个术语对应。
自稳态是指一个系统试图去保持稳态、平衡的状态,对应到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可以理解为节省能量消耗的“舒适区”。那么对应的应变稳态就是为了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状态,以至于达到一个新的自稳态。也就是不断地寻求突破跳出“舒适区"的一种状态。
可能这两个状态,我们都很容易理解,人生来不就是这样的嘛,想要进步就必须不断走出舒适区。但这与本书讲的元认知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在于,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处于那种状态,处于该种状态的什么位置,所出状态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
我们总是需要一双“慧眼”来审视自己是否处于”思维误区“之中。上文提到,大脑具有可塑性,这是一令人欢喜的好消息,但其实也可能是一个坏消息,因为当你陷入”思维误区“而不自知时,错误的思维方式也会慢慢的塑造你的大脑,最终达成一种自然反应一样的自稳态。
因此,我们需要元认知来不断监视自己的思维过程,看看是不是错误的思维。在没有启用元认知能力的时候,我们其实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思维错误,比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主观臆测、宿命论(书中列举了很多种)等等。
思维错误会像一个幕后黑手,藏在我们的大脑里指挥我们进行错误的思维和行动,在未造成破坏性后果之前,我们是很难识别和检测的。但有时候,一旦破坏性的结果找上门来,更多的问题可能就会接踵而至。一时间可能让你措手不及,搞不清楚问题都是哪里来的,更糟糕的是,这个时候往往处于一种破碎的状态,无从应对。
当错误的思维在大脑里形成自动化的模式,也就是会被大脑纳入潜意识之中。由于,我们的无法阻止潜意识中的自动化想法不时地涌入意识。进而会在不知觉中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是我们不能安心地正确的事情,转而会去理会那些槽糕的想法。
不过我们是可以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冥想、培养兴趣等。但总的原则就是要不断告诉自己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上、只专注当下的一个问题、关注自身的改变而不妄想改变他人、不能面面俱到也是一种选择、记住,你不是你的想法。最后一条”你不是你的想法”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就是:你不属于你的大脑。这样你才有可能在当前的思维活动中抽身出来,而不被特定的思维所限制。没错,让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过程就是在充分启用元认知能力。
文章开篇提到,我们不是天生就适应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的,我们需要不断调节自身来提高适应能力。可以说,我们一生都在干这一件事———寻求平衡。在真实的自我与不真实的自我两个极端之间寻求平衡。
我们将自己的表现与真实的自我进行一致或不一致的判断,不同的结果会对应不同状态,自稳态或应变稳态。比如,你突然需要进行一次公众演讲,你脑海里肯定会充斥这样的想法并坚信不疑“我肯定做不好,一定会丢人的”。如果在面临这种恐惧的时候,你认为那就是“真实”的你,那这个想法会一直支配你的意识,指导你的表现,最终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我就是做不好。相反,如果你知道那只是恐惧造成的规避行为,你会认为脑海里的那个声音不是代表“真实”的自己,那么你会相应做出调整,并接受不可完全消除恐惧这个事实,最终结果可能就是“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可怕”。
当然,不是以为的否定“真实”的自我就总是好的,因为若前方注定是死胡同,再多的挑战都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答案不是在两极中的极,而在两极的对称点上,也即元认知空间。
元认知的作用是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反过来直接影响情绪结果,当我们熟练运用元认知能力,将会使我们能在瞬变环境中完成快速而准确的适应性调整,形成一种稳定的自我对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