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改变 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本书,内容非常棒。说的很深入,记录总结。
第一序改变
定义:在某一行为模式下的,行为发生改变。行为模式并没发生改变。
就像很多人高中的时候,读书很努力,但是很多人只是为了考试,考试一结束,那些知识基本都还回去了。离开学校,大多数人也都不学了,他们没有因为读书时努力学习而变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因为行为模式并没有改变。而想要成为一个自我驱动不断学习的人,很难,有条件的改变,维持不了太久。
第二序改变
定义:行为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个系统发生了变化。引起第二序改变的常常是出乎意料的、不合逻辑的、平常不会做的事。
问题
问题:因处理困难不当而造成的僵局、停顿、死结等等。
问题分类:
1、企图否定问题存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应当有所行动,但无人采取行动。
2、企图改变某种困难,而该困难以现实的观点来看,不是无法改变(如代沟),就是根本不存在:不应该采取行动,却采取了行动。
3、犯了逻辑层次误置的错误,而导致没有结局的游戏。第一种情况,试图以第一序改变改变某种状况,而该状况必须从更高的一级的逻辑才能得以改变;第二种情况:当第一序改变足以解决困难时,却试图促成第二序改变(例如:不满意别人行为的改变,而进一步要求“态度”的改变):在错误的层次上采取行动。
失眠
比如睡不着的时候,如果一直想着碎觉,会越来越清醒,越去想明天还要做的事情,就越担心,这样会更加睡不着。
那该怎么办呢?直接不睡了。
这看似荒谬,但是值得一试。 没有了心里压力,安心的玩起来,或者晚上就把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做了,累了人自然会睡去。睡觉其实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如果强行要自己去睡,其实根本睡不着。
很多事情,发生了就不要去否定它,固执地认为a是应该的,正确的;b是错误的,反而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就像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高高兴兴的,悲伤的样子是不对的,脸上应该保持微笑,童年应该是高兴的嘛!孩子的悲伤别扭情绪就是抗议、“不乖”。这种强行否定问题的做法,认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信念,只会让问题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