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池老屋院子里的合欢树早已过了花期,但是那枝桠经过一个花期,似乎更加舒展了,中午的暑气还未全消,但到了傍晚,貌似已经有点秋凉了。夕阳下,阵阵晚风渐渐吹凉了周遭,木如琴歪在回廊的美人靠上给南小溪写信。今天她的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小溪:
我刚刚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走得很远,比你去南疆还远,真的还要遥远很多!那是多么奇怪的一趟旅行啊,我看到了很多生命的往来,他们都好快,嗖嗖嗖从我身边闪闪而过。本来我也想快点跟上他们,也闪闪而过,可是又觉得我要是走那么快,我的灵魂肯定跟不上,即便我到了彼岸,我也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那我走那么快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这些日子我的身体越走越快,都快得刹不住车了,任凭我的灵魂在后面狂呼也无济于事。幸亏啊幸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让我的身体停下脚步了。我也不知道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拉住了我这失控的身体。我想了又想,应该是慈慧的光芒照耀了我的身体。因此,我打算接下来的日子,当我的身体和我的灵魂再次二合为一的那一刻开始,我将投身于慈善事业中去,不管大小、无论点滴,我都将开始了,你一定不会拦我的对吗?
尹默林说自己不打算回来了。他已经提出和我离婚。儿子已经成人,由他自己选择父母。他说作为补偿,他会把这个青池老屋留给我,他说他已经非常非常大度,请我无需再跟他纠缠。我很难过,真的很难过,但是我不会跟他纠缠,一个人若心不在身体里,我要这个空壳干什么?何况这么几年,这个身体一直不属于我,我似乎也早已习惯。你说,我纠缠什么呢?
江洲的兄弟们对我真的很好。我没有兄弟姐妹,有你们,真幸福!裴璨的官做得越来越有水平,口碑很好,老白已经出书了,邵华杰调回江洲的一个什么指挥部当指挥了,现在他的茶艺越来越深道,一有空就在他老妈店里泡茶叫我们去喝。大家说了,等你回来的时候,咱一起去看高秦明。……”
但是,南小溪没有及时看到这封信。此刻,南疆的棉花很快就要成熟开摘了,南小溪被各种事务忙得喝口水的时间也没有。那一年新疆的棉花丰收,南小溪喜忧参半,喜的是第一年种棉花老天就就不负她的一片辛劳,忧的是采棉工极其短缺,接下来不知道去哪里请上足够的人手。南小溪面对着马上要吐絮的棉花,紧张而忙碌,木如琴的这一封信是安妮拿的,和其他一堆信件放在一起,南小溪压根就没有看到它。但这并不妨碍木如琴将她的慈善事业提上日程并且开始实施。木如琴的第一个慈善计划的落实点就是向阳亭。
以前木如琴做生活频道的时候,多次报道过向阳亭,还曾因为向阳亭的一个专题获得过全国新闻奖,因此向阳亭的阿公阿婆一听说木如琴来加盟,开心得跟什么似的。这里的孙大妈是当年被木如琴采访过的向阳亭施粥发起人之一,当年因为木如琴的专题报道,被评为年度“江洲好人”,如今,她是这里的负责人,听说木如琴来了,那一天她刚好患痛风难得请假在家歇着,一听说木如琴要来,一骨碌从床上起来,一拐一瘸地赶紧回到向阳亭,拉着木如琴的手说:“阿弥陀佛诶,菩萨怎么让你来了哟!”向阳亭阿公阿婆的那份欣喜和热情,让木如琴如此感动,了解、落实好一些常务事情,第二天一大早,木如琴便来到向阳亭,套上红色的带有向阳亭标志的工作服,便忙活开了。
孙大妈一大早也一瘸一拐地早早来了。她要帮助木如琴熟悉向阳亭里的各种常规流程。孙大妈向木如琴介绍道:如今,这向阳亭的义工每天一大早要淘洗80多斤大米,煮上18锅粥,还要准备榨菜虾皮等各种下粥的小菜。每天来吃粥大多是外来务工者、孤寡老人、低保户和城市清洁工等。同时每天要煮两吨左右的凉茶,一天大约会有600多人来亭里喝凉茶或者取凉茶。所有的财务来源都是人们自愿捐助的。孙大妈拿出厚厚一沓账本,对木如琴说:“我们自己是不喝亭里一口粥的,亭里所有的义工都会自己在家吃了早饭过来工作,所有的善款善物都会写下收据交给爱心人士,所有物资去向,咱也会列得清清楚楚,接受群众监督。对了,我们还有一个乐捐榜,月月会张贴在亭子外面。”木如琴听了,心里暖暖的。
听孙大妈说:大多数给向阳亭捐善款的好心人都不愿留名,但为了账目清楚,必须让送钱人签字,很多人就会以假名替代。木如琴笑了,她知道这是江洲人的性格。但是,今天第一天她开始在向阳亭当义工,就遇到了几位愿意捐钱留名的。
清粥小菜刚摆好,木如琴就看着进来了一老一中一小,听他们相互间的称谓,木如琴听出来他们是外来到江洲务工的,还听出他们是爷爷儿子和孙子。这一家三代衣着简朴,免费吃了白粥后,老人从兜里掏出一张10元纸币,对木如琴说:“我今天兜里有钱,打算捐给向阳亭。”老人的儿子也拿出20元纸币捐献。才七八岁的孙子说:“爷爷,我兜里也有钱,也要捐。”孙子从兜里掏出两个1元硬币。木如琴赶紧拿出收据让他们签上自己的名字,祖辈三代认认真真地签上了他们的大名。三个人的字体虽然都是歪歪扭扭,但是他们签字的那一刻,木如琴分明看到了他们脸上的自豪。
看着这亭子来来来往往热热闹闹的人们,喝着热气腾腾的小粥,木如琴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待喝粥的人渐渐少去的时候,进来一位衣着光鲜的年轻人。小伙子坐下来平静地喝了一大碗白粥,待吃粥人都离开得差不多了,他走到木如琴跟前,从衣服兜里掏出2000元钱递上。木如琴不解地看着他,旁边孙大妈看到了,说:“小伙子,我认识你!”原来,这个外省籍的青年男子,当年只身到江洲谋生,连续几天没能找到事做,兜里已无分文,是向阳亭的白粥让他继续留在了江洲。几年过去了,小伙子靠在江洲勤奋打拼,兜里攒下了一些钱,早已不需要到向阳亭喝白粥度日了,今日,他又来喝了一碗小粥,对向阳亭里的人说:“我能有今天,靠的是向阳亭的这碗白粥。我今天要回家乡了,以后恐难再来,这是我为报答向阳亭捐献的一点爱心,请收下吧。”木如琴听着,眼眶湿润了,赶紧拿出收据递给小伙子,小伙子提笔认真写下自己的姓名。他说:“我之所以写上自己的真实姓名,是因为我要把我的名字留在向阳亭。我永远忘不了江洲,忘不了江洲人,忘不了向阳亭……”
从小到大,木如琴只知道向阳亭神一样地在江洲存在了40年了,今日,她才真正明白向阳亭为何会在江洲神一样地存在下去。那一天从向阳亭出来后,她马不停蹄到处去查找有关向阳亭的各种资料。她查到的相关资料寥寥无几,大致如下:向阳亭始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后拆除。市区华亭山广场建好后,爱心老人们在广场上搭建临时棚,供应伏茶。还查到这么一条小消息:“2011年10月27日,90岁的谢老太做寿不摆酒设宴,把子女给自己做寿的3万多元捐了出来,在向阳亭连续施粥9天,与700多路人分享了自己的长寿面。”
看了这些资料,木如琴觉得自己得为向阳亭再做点什么。第二天,她来到向阳亭,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亭子,发现向阳亭只是一个简易的钢结构棚架,非常简陋,一有台风大雪,这锈渍斑斑的轻钢结构不被掀翻就有可能被压塌。而且这向阳亭刚好在江洲老城区九山之一的华亭山山脚下,木如琴的唯美心一下子泛滥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亭子,与周边亭亭如盖的大榕树、与背后美好的公园景观是那么不融合不协调,不行,必须让向阳亭旧貌换新颜!必须的!
第二天,木如琴立马拉邵华杰和白沙瓯到向阳亭实地考察了一番,第三天江洲的媒体就发出了《江洲的‘道德地标’,何时将更美更实用?》的新闻报道。报道发出后,木如琴又把报道发给了裴璨,不到一周,裴璨便带来了市设计院和相关单位一干人来到了向阳亭,这看看那问问。再不到一个月,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的设计方案和效果图已经放在木如琴和阿公阿婆的面前。接着,江洲的媒体关于向阳亭的设计方案理念是这样报道的:“向阳亭传递的是江洲最原生态的民间慈善力量,‘草根性’是设计者们特别要传达的理念,在设计方案中,所用的材料大都是朴实的青砖、瓦片、原木,体现了乡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