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活》小说,半部现代史

      手捧一本余华的《活着》,刚翻看第一段,这不就是写我吗?写我们村吗?我喜欢喝带有苦味的茶;我也会到门口河里端来大盆的水泼在地上,压住漫天飞扬的尘土;我也会掰一片腌菜往嘴里咬一口……所以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心想,莫非这余华是我们村的?

      接着往下看,一条历史线索呈现眼前:解放前夕,地主拥有土地、生活滋润,地主家少爷富贵吃喝嫖赌,输光家产----之后为妻抓药,进城被了抓壮丁,一去两年有余,历经艰险,终于死里逃生,总算回到家——解放后,实行土改,斗地主,分田地,打土豪——再到大跃进,人民公社,砸锅炼铁,开大食堂,吃饭不要钱,奔向共产主义——然后粮食没了,食堂也办不下去了,只能又回到各自吃各自的——接着搞大集体,挣公分,浩浩荡荡的队伍天天往田里山上开去,人们整天欢天喜地,集体劳作,却遇连年自然灾害(北方是旱灾,南方是洪涝),颗粒无收,饿死无数,讨饭无数——再到文化大革命。

      小时候的印象被一点一点勾起。

      吃南瓜粥、红薯粥、穿破衣服、缝缝补补、母亲纳鞋底、缝布鞋;我小时候也不穿鞋子跑路、也搞猪草、种田、割稻……印象中也有牛耕田、茅草屋、板车、结婚以及大前门……

        故事里的故事,前辈给我讲了无数遍。我妈的爷爷被抓壮丁,也是死里逃生,我的老太爷做生意开木行,赌场做老庄,多个女人跟着他,最后却弄得眼瞎病死,我的奶奶生了九个孩子,最后只活下来3个……这《活着》就是那个时期农村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因为制度不健全,法律不健全,医疗科技很落后,生活环境、卫生条件都很差,导致新生儿和产妇的死亡率极高,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是35岁,每100名新生儿就有20名死亡,孕妇、产妇死亡率高达10万分之1500,(每100个里面死掉1.5个),越穷命越不值钱。

      莫言说:真正的作家是创造一个时代。余华就是一个时代,他深刻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活着》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感悟,福贵经历了战争、贫困、孤独、亲人离世等磨难,但他始终坚守着对生活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人生。《活着》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真实意义,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命珍贵,活着不易,努力活着,顽强地活着!杨先生有一句金玉良言:“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

      最后,我查,我细查,余华果真是我们杭州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