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期末,女儿的幼儿园开启了家长观察日,6月19日一早,我便悄悄溜到米洛面前,给我家还在睡梦中迷糊的大宝贝吓了一跳。
第一次坐在一个幼儿园教室里,看着那么多站着都不如我坐着高的小小的孩子们,说不出什么感觉。
我翻看着老师给准备的详细的观察前要求,然后就静静一动不动,争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壁画,不去打扰,只是默默观察。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有两点感悟分享给大家:
01 每个孩子的属性很早就外显
前几天我在跟一位案主说“0-6岁性格大框架基本形成”的事情,后来案主走后,九哥问我“你怎么知道的?”
一句话把我问愣了,然后回答他“是弗洛伊德说的。”
九哥说“我近期才了解到,有人说弗洛伊德是经过了不多的案例,总结出了这个规律,而后来者做了上万的实验,认为人的性格有可能在十几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形成了。”
我知道九哥是想提醒我在给别人传递信息时,首先我们自己要对此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九哥提供的“性格有可能在十几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形成”这个信息,我听了非常有感觉,因为我也觉得真心不用到6岁,孩子的性格就已经非常明显了。
我的这一想法,在幼儿园观察时,得到了验证。
他们都是3-5岁的孩子,在我观察的一个多小时里,有的孩子可以一个人做完这个工作,就做下一份工作,根本不找老师的;有的孩子就会时不时地找找老师;有的孩子愿意自己一个人工作;有的孩子就愿意聚堆待在一起边聊天边工作;有的孩子兴趣在事情上;有的孩子兴趣在与同学的关系上;有的孩子安静,有的孩子活跃……
太神奇了,这简直就像看到我们成人世界的缩影一样!
孩子们在这么小就已经各有各的人格特点了,不过说来也不奇怪,本身就都是不一样的种子,当这颗种子落入土壤开始生根发芽后,长出来的肯定不一样啊!
他本是什么,他就是什么!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一个个体从出生到社会化的整个心理过程时,也说明了心理发展是有过程的,但是先天性的气质是很难改变的,我理解的这个先天气质,就是一个人的“是什么的属性”。
举个例子:如果这个孩子是苹果,他可以戴帽子也可以不戴,他可以坐车子也可以骑车,他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他兜里可以揣很多现金也可以揣着卡。
无论这颗苹果在外在世界学会了什么技能,拥有了什么,心理如何发展,但他至始至终都不会变的是——我本是一颗苹果。
02 我们只对孩子纵向比较
观察结束后,我跟班主任面谈了半小时,问出了我内心一直压抑的一个问题:米洛在同龄孩子中,算怎么样的?
老师直接回复我说“我们是不会拿米洛跟其他小朋友比较的,我们只会跟米洛的过去比”。
她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甚至让我有点羞愧:过去一直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是“爱他如所是”,怎么现在又忘啦?!
是啊,因为从小觉得自己很笨,很担心米洛也会像我一样,所以才问了这个问题。
回来把这个感悟分享给老公,老公笑着说“因为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可,所以你才会去跟同龄人比较么?”
是的,过往的我的确会这样,看到别人的优秀,就会问问别人多大年龄,然后暗自庆幸现在还小,等过几年也可以这样。
可是随着自己年龄增长,发现过了那几年后,好像自己根本没有长成当时那个人的模样,然后又被比自己小很多的小鲜肉们拍打在沙滩上。
直到这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们总是一味地看结果看表象,我根本没有看到,真正带来差距的,不是年龄、文化和背景,而是天赋和努力。
然而我自己独有的这份无意识的伤痛,只有靠“比较”才能缓解一下,结果现在又无觉知地投射到了米洛身上,拿她跟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们比了起来……
我只想说:孩子们可真心不容易啊,明明人家不一定是这样的,可还要背负家长这么多的担心投射,他们如何轻松的做自己?!
插播一句:关于我们家长把自己伤痛投射到孩子身上的相关理解,欢迎去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你看到的孩子,真的是你的孩子么?》
03 结束语
这次“观察”是一个很棒的体验,以前想到要面对20多个小朋友,脑袋都要炸了,可是身临其境才发现,20多个小朋友,只有2位老师,可是现场却一点都不混乱。
小朋友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秩序感、情绪表达、行为模式、沟通方式,在家里可能要爷爷奶奶追着喂饭、擦鼻涕、穿衣服穿鞋,可是在幼儿园里,我看每个小朋友都会自己操作这些事情。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很多时候真的可以放手,让他们这些生命的种子,有更广阔的空间去生长。
信任,是最棒的土壤,它可以滋养孩子长成他们自己本来的模样!
END
大家好,我是果然,心理咨询师。感恩生命成长路上,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