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替儿再擦擦鞋,为儿再缝缝扣,儿行千里揪着妈妈的心头肉,一会儿忙忙前,一会儿忙忙后,一会儿又把想起的事,塞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儿行千里》
刘和刚的一首《儿行千里》,我不知听了几遍,每次听每次都落泪,每次听每次都从心里想到、看到了自己的爹娘,想起了爹娘的种种好。从娘怀上我的那天起,爹娘的爱伴随我左右。
当年刘和刚唱到一半,动情地为父母下跪并流着泪唱完这首歌时,在场的人都感动的流泪了,那时每个人都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有网友说,我从小没父母,奶奶把我养大的,长大了我每次出门奶奶都是把我送到路口,走很远了回头还能看见她那日渐苍老的身影,十六岁参军,第二年她就走了,我在边防,回不来,对着家的方向我跪了一夜!
我的老师说,这种“想”是心理上的存在,“想”即“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我们对别人的爱,我们自己知道;别人对我们的爱就在那里,而我们常常不知道不知道。
由此我想到了自我认识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知道不知道。正值暑假,很多家长带孩子外出旅游,每到一个景点,有的会给孩子作解说,殊不知这样的讲解与实际南辕北辙,这类人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老百姓叫做“傻”。
第二阶段:知道不知道。面对同样的问题,有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选择沉默或请教别人或查阅资料,也就是常说的有“自知”,也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三阶段:知道知道。经过了第二个阶段,他知道事实的真象,知道了自己知道,这就是有了“觉察”的能力,出生不久的婴儿哭,有的妈妈一听孩子哭,认为孩子饿了,就立刻把奶头塞进孩子;有的妈妈能从孩子的哭声中识别出孩子是饿了、拉尿了、孤独了、生病了还是郁闷了,后来有人根本孩子的哭声不同发明了婴儿哭声识别器,可以想象妈妈与妈妈之间差别有多大。
第四阶段:不知道知道,也叫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是自我认识的最高层次。一对农民夫妇与一对大学教授,同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的高材生,问及他们的教育方法,后者会侃侃而谈,前者回答不知道,在他们看来自己没有高深的学问,不懂得教育,事实上他们的言传身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行为。
自我意识的四个阶段,由低到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通过自我探索意识逐渐扩大,也称为“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心理治疗基础》第165页写到:自我探索使意识扩大,过去觉察不到的内心世界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得以提高或深入。
关于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insight",……作者把它解释为自知之明,并把它定义如下:自知之明是有关自我的知识的增长。增长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过程。
我的家离上班的地有二十里,孩子上大学以前,我每天往返两次,这算来要骑电动车行驶80里路,有时赶上我去其他单位检查,每天百里不止,可那时候特有劲,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与老公调侃说,这二十里是“心灵的距离”,是我们的新的“创造”,以后写篇文章,题目就叫《心灵的距离》,惭愧的是到现在还没动笔,后来孩子上大学了,我也学会了开车,仍然是二十里,仍然是这条道,尽管开车也觉得路远了,有时中午这一趟干脆就省了,在班上凑合着吃一顿,只是又多了一个习惯,孩子走在哪儿,我们每天看哪儿的新闻联播及天气预报,选择电视节目也围绕孩子的专业,成了某频道的铁杆粉丝,爱孩子就是心跟随他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