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上面这一段引文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人生之三境界的论说,被诸大家和文化名流引以为绝妙。确立方向,苦苦求索,历经千折万难,终于恍然发现已在方向上行进了很远,人生之阅历和况味,全凝结在这三句诗中了。
然而,王国维先生最终还是没能在摆脱自身生存的意义问题,它的生命之火也随着那在“灯火阑珊处”之人的际遇而在时代的凛风中跳动,在自身遭遇的无尽黑暗中窒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寻找到了那苦苦追求的东西,对于我们又意味着什么呢,实在不过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抓住那一点点愉悦、那一段铭记在我们生命中的经历,我们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普通的生活中去。因此,在这三种境界之后,即便是创造出传世成就的人,还是要面对真实朴素的人生,尤其是在后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即在这三种境界之后,还有一种有关我们自身的“存在之境”,一种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意义上的境界——“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人生存于世,无论切近还是长久,总要一个答案,一个意义的确定性来展开自身。我们行于世间,无论是辛苦操持,汲汲于名利,抑或是淡泊名利,追求我们生命本真的东西,终会发现自身的存在(以及那些作为我们存在之历史,也即存在之基础的事物)终究无可久持也无所归依。人生,在根本上讲没有意义,我们在每个当下的展开中创造我们的意义。"过尽千帆皆不是",那在江面上漂流的,究竟是我们追求的东西,还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之流本身,即作为经验历史之集合的我们自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