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说:“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出自于《相约星期二》
在最开始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人都快要死了,还怎么去活呀?
学习死亡这么一件事情不是很恐怖的吗?重要的是这么一件事情,谁会去做呀!一个正常的人就连死这个字,都不敢说出口,更何况去思考去做呢。
我不敢想象莫里教授他是怎样看着自己从脚到头一步一步僵化,细胞组织一个一个失去功能,一步一步看着自己走向死亡的这一整个过程。
在我看来这是非常痛苦的,想一想都会让我浑身难受。然而他很珍惜生活,庆幸上天给了他机会活下来,他觉得自己活下来的这些日子所做的事情,所度过的时光都是幸福的。
面对死亡,他并不害怕,而是坦然面对,去思考整个人生,去思考死亡这么一件事情,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仍然在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一份能量,伸出自己的援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始终认为爱才能让生命延续,爱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他说:“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我们创造的爱依然存在。”
相对他对死亡坦然的态度而言,我更怕死,也不敢去谈论死亡这件事情,虽然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终将一死。
但是现实的文化教条里却告诉我们——谈论死亡这种话题是很忌讳的,是很不吉利的,当然更多时候也是不被允许的。(在家庭里对话的很多时候只要涉及到“死”这个字,母亲就会很敏感,就会禁止我再说下去,就算是那位亲人死了也只是说“人去了”这样的字眼,不会说这个人死了。)
所以我总是对于死亡过于害怕,而不是欣然接受。我想不仅仅是我,更多人也会这样。哪怕那些身患癌症的人,也极其抵触难以接受现实,也极其抵触死亡的到来。
我总认为死亡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事情,毕竟我还正值青春年华。
也许我会是在儿孙满堂的围绕下幸福安和的老去;也许是被疾病缠身而插满管子孤零零的躺在病床上直至心电图波形为直线宣布死去;也许是被突然而至的车祸撞击而死;又或者是在登山时坠落悬崖而死;又或者是遭遇重大变故时选择自断生命;又或者是…………
这样仔细想想死去的场景,发现死亡离我也并不是那么遥远。毕竟有那么多人用生命的消逝证实了“没有人知道未来和意外,哪一个会先降临”这句话的真实性。
如果明天我就要死去,那么我还愿意像今天这样磨磨蹭蹭的起床,慢悠悠的玩着手机,却心急火燎的地赶去上班,而后像个机器人一样重复着每天简单的事情,而后下班回家接着看手机,刷会朋友圈,然后为了各种考试反复背题做题直至沉睡吗?
我想自己肯定是不愿意的,我不想也不愿看到自己在生命停止那一刻,还在后悔自己一辈子的碌碌无为;还在后悔自己一辈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梦想;还在后悔自己一辈子为了追求物质而存在着;还在后悔直到死亡都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
当我们认识到死亡,当我们想着自己会如何死亡,当我们期待着以怎样的方式去死之时,那么我们就会为此而努力,为此每一天努力的生活就变得幸福平和了。
而现在我们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杂事——我们的闲聊/游戏/电视剧/其他——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我们更多的会去珍惜生活,珍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做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意义重大的事情,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会尝试走出自我设限的圈子,去更多的学习,接触这美妙的世界。
这是我关于死亡的一些思考,关于死亡的这个话题,你会有怎样的看法,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样看待死亡呢?
最后下文有一个链接,它是《向死而生》的一个TED演讲视频,他所诠释的死亡又是不一样的含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复制链接查看,也可以直接百度搜索《向死而生》。
http://open.163.com/movie/2015/9/B/9/MB39LPHOL_MB3C3FPB9.html
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