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距高考还有xx天”的字样越来越清晰,12年寒窗苦读终于要到了尽头,成败就在短短两天的时间。
面临年高考的孩子们一边是对未来的期许,一边是对失败的恐惧,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重压下,往往就会出现众人所熟知的“瓶颈期”。
老师都会在高三开始之时告诉考生,“瓶颈期”并不可怕,只需要用平常心去对待。
的确,所谓的“瓶颈期”不过是在长期的重压之下出现的短暂的持平状态,这段时间考生不会有明显的进步,所能接受的知识也变的有限,过了这段时间,量变引起质变,考生会在成绩和知识获取上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不过,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瓶颈期”所出现的考生的心里状态,迟迟不上升的成绩,反反复复学习的同样的知识,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往往就随之而来,这个时候考生能做些什么,家长能做些什么,老师又能做些什么。
适当的放松没有错
相信有很多人认为马上就要高考了,不能有一丝一刻的放松,就要撑住最后一口气到高考结束,之后有大把的时间用来玩耍。其实不然,适当的放松并不是要考生如何如何去玩耍,而是通过一些方式让考生变的轻松,放下心里的重担,能够更加自信的面对高考。
这个环节老师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旅途是孤独的,很多人的旅途是轻松愉快的。如果说让一个考生单独出去放松,无疑又增添了考生的烦躁,此时不如让老师组织班集体的团体活动,通过一些需要协作完成的小游戏让考生的身体得到舒展,同时又能够感受到班集体的重要性,让考生明白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很多人在陪着他,因此变得更加自信。
此外,在学习时真的感到烦闷焦躁,不妨暂时合上书本,听听音乐或是看一些课外书,让心情得到片刻宁静之后再去钻研那道让人苦恼的题目,可能会有以外的惊喜。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仅仅是适当的放松而已,如若过度,乐不思蜀的话,对高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家长的疏导不可忽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在多数家长内心已经根深蒂固,面对学生成绩止步不前,家长有时表现的比考生更为着急,更有甚者对考生训斥打骂,痛斥其不好好学习、辜负父母。
这种思想人之常情,但对处于“瓶颈期”的考生来说确实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大大的加重了考生的负担,不仅不会让考生奋发图强,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是成绩一落千丈。
保持平常心不仅是对考生的要求,更是对家长的要求。休息日同考生吃一顿简单的家常便饭,在饭桌上聊一聊对未来的想象,对现实的恐惧,告诉考生高考并不能决定未来,现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大可以像之前轻轻松松、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无论结果如何,父母依旧爱你、支持你。
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矫情,而是给考生一份踏踏实实的支持,让考生不再惧怕不可知的未来,身边父母一直都是坚强的后盾。
学习的脚步不能停
外部的放松、心里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是考生自己才是度过“瓶颈期”,高考一举成功最重要的一环。
无论题目有多枯燥,知识点有多繁琐,就算是无法快速接受新的知识,脑海里翻来覆去的都是已经学过无数遍的公式、单词,但是学习不能停,要耐住性子再一遍一遍的背诵、记忆、换算。
成绩不上升没关系,心里暗暗的告诉自己,只是“瓶颈期”正常现象,过了这段时间就好了,然后继续看题目、做试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必给自己订立多远大的目标,参考自己以往的成绩,给自己定一个符合实际的终点,一步一步的朝着它努力。这道题目差一点就全对了,那就把那差的一点再复习巩固,嗯,离目标更近一点了,自信心就更强一点。
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就算累了也不要轻易放下手中的笔,毕竟成功者都是这样过来的,又不是单单你一个人。
都说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但是社会的现实会告诉你,学历是你重要的一块敲门砖,把握住高考的确会为以后的道路铺上很重要的地基。
不过无论最后高考是否能够交上一份让所有人都欣喜的答卷,至少要做到问心无愧,就算遗憾,也好过后悔!
考生们,加油,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