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师生和谐
——《教师挑战》体会十七
(2020年6月6日分享第263篇)
滑县小规模学校联盟小田小学杜冠鹏
今天读了案例43和44,我深刻的能理解,老师总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与学生权利之争中。老师有时候还会利用自己的权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批评学生,甚至想以自己的权力压制学生听话。这个时候往往生生之间会陷入一种权力之争的氛围,老师的情绪就很难以控制,内心就不会平复,往往做出更过激的事情。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的不良行为表现背后都有自己真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原因,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采取不恰当的手段来对付孩子,这就更加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当中,特别是目前农村较多的留守儿童、单家庭儿童,因缺少父母的爱,心理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就会在学校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当孩子在学校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进而判断其行为目的背后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孩子,上课从来不听课,作业从来没有完成过。老师不说他还好一点,如果一说他就会钻桌子下边不出来,或是在桌子下边自己玩耍。他虽然不像其他孩子给你进行表面的争吵,但是他的无声抗拒更让人害怕,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想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能帮助他。他是一种无声的权利之争和报复,他会在桌子下边呆到放学还不出来。我也试图几次和他交流,想设法帮助他,他都一句话没有回复我,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于是我想法了解他的家庭,他妈妈眼睛残疾,父亲内心不爱说话,且常年不在家,他从小在外婆家长大。由此看见孩子没有安全感,这就是他不和外人交流、经常钻桌子下边的真正原因。了解了这些,我就暗地里安排几个同学有意的接近他,和他在课间玩耍。一段时间后,他虽然还是不和其他人说话,但是他至少能和其他几个学生走出教室,玩在一起了,有时开心时也会微微一笑了。
由此,我认为家校一定要互相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了解孩子在家庭的表现,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知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