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停地挑剔孩子了!高层次父母,只做这3件事

教育家爱尔维修有句话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现实生活中,多的是不懂教育却还对孩子各种不满意的父母:有的家长习惯性打击、批评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孩子永远有不足。

殊不知,越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就越是无法长成父母满意的样子。

01 挑剔的家长,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作家三毛就曾写信给父亲控诉:

“我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也总是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

这种题都能做错了,怎么这么笨啊!

每天起床这么晚,拖拖拉拉,以后怎么办?

要主动跟阿姨打招呼,怎么这么没礼貌……

多数家长不以为然,但挑剔,很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父母表现出的不满意,孩子可能不会反驳,但不代表打击和伤害会消失。

这些阴影,会一直贯穿岁月,永远定格在孩子的生命里。

02 父母越挑剔,孩子越没动力

很多亲子矛盾,大多源于父母的不懂欣赏,也源于大人习惯于用大人的眼光来挑剔孩子。

父母对待孩子不好的言辞和行为,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被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原始的冲动、欲望。

超我则代表了道德感。

自我是在两者中间,协调冲突。

当我们的本我有一些冲动和渴望,超我会用它的道德感去压制本我,从而影响自我的行为选择。

如果个体在童年早期,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或其他权威者过多的指责与评判,超我的力量可能会发展得过于强大,从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优秀自律,其实却可以说是一种“自虐”。

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以外部的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和约束,不停地指责和贬低自己,对自尊造成伤害。

很多父母可能会觉得,这不是挺好的吗?

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要求高,也更容易成功,殊不知,过度要求自己,反而会适得其反。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成绩挺好,但一到重要考试就掉链子,有的会厌恶学习,排斥学校;

有的难以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不愿向父母求助,自己又难以排解负面情绪,变得易怒,情绪失控……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是被迫在保持自律。

一旦失败,他们的自我就会被那个虐待性的超我“惩罚”,从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

而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我们的自制力,反而让自律变得更加困难,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

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所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影响一个孩子变优秀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意志力,而是情绪。

挑剔、苛责并没有给孩子向上的动力,相反,给孩子带来了坏的情绪,而坏情绪,只会让孩子痛苦,朝着优秀的反方向发展。

03 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托举,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我们希望孩子变好,却总是用批评的方式,孩子怎么会去做呢?

只有先读懂孩子的内心,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

1.看见孩子的优点

樊登曾说:“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当你不断地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

养育孩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才能恣意生长,活出自我。

2.直接说出需求,调动孩子的胜任感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3.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长都本末倒置,催着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只是拥有高分也不够,还要多才多艺考级拿奖给孩子施加压力,这样只会导致亲子双方都身心俱疲。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瓦拉赫效应”,它告诉我们:孩子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强点和弱点。

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教育孩子,我们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不要用父母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孩子,不满意的高要求背后,是苛求,更是限制。

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把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交到孩子手里,让他自己生根发芽,他会长成自己最满意的样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