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第257/365天
今日阅读《铁马秋风集》
——企业如何向军队学打仗
宫玉振 著
第二部分:管理学的战争视角——2
三、从孙子兵法“全胜”理念看管理者的自我提升。
1.孙子的“全胜”追求。
关于取胜孙子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他认为打仗就是这样,你将对方国家完整的降服,为你所用,这是最高境界,你攻破了对方的国家才取得胜利,这是次一等的境界。你将对方的军队完整降服为你所用,这是最高的境界,你打败了对方的军队才取得胜利,这是次一等的境界。以此类推,一直到卒伍都是如此。
在这段话中孙子提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全”和“破”。全就是圆满,破就是残破。全和破是指两种不同的胜利。在孙子看来“全”和“破”是两种不同的理念,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境界。竞争不是简单的对抗和冲突,真正的高手是不用打就能赢的人。
2.战争的4个层次。
当不得不打时,孙子将争分为4个层次: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兵伐谋,所谓的“谋”就是深谋远虑,就是战略性的思考,是对未来的把握,包括战略布局的能力。“上兵伐谋”的含义就是: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在战略思考和战略布局的层面去战胜对手。
其次伐交 “交”就是外交,伐交就是战略联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整合资源。对于高管来说就是让比你还优秀的人都愿意为你所用。
第三层面是伐兵。它强调的是要打就要巧妙的去打,要用智慧去打,要发挥自身优势去打,要用最小的成本去取得最大的收益。从管理者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就是你得找到自己清晰的人生定位,你究竟擅长什么?你究竟喜欢什么?哪些领域最能发挥你优势与特长。
第四个层面是攻城,就是硬攻对方设防坚固的城堡。攻城是两败俱伤的打法,是没有智慧的打法,是死打硬拼方式的打法,是匹夫之勇士的打法。明智的将军一定要尽量避免陷入攻城的境地。
3.管理者的4个层次。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也构成了管理者的4个层次。
从攻城,到伐兵,到伐交,再到伐谋,其实就是一个人和一个组织在领导力和战略思维上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伐谋,到伐交 ,到伐兵,再到攻城,是现有规划清晰的战略与理念,到按战略去布局整合资源,去业务竞争,去有选择的、有战略的攻城。
真实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管理者经常面临的是在4个层面上,同时与竞争对手展开较量。
伐谋和伐交取胜更多的是靠战略、靠智慧,而攻城和伐兵更多的是靠实力和资源。
竞争的高手不但要懂得竞争,更要懂得跳出竞争、超越竞争,从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和把握竞争,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竞争的层面。
管理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思考维度,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对对手的降维打击。
四、中国传统竞争哲学的钻石模型。
要理解中国人的竞争战略,首先要理解中国人的竞争哲学。中国传统竞争哲学基本上由儒、法、道、兵这些学派构成。儒家是以道义为核心的竞争哲学,法家是以力量为核心的竞争哲学,道家是以耐心为核心的竞争哲学,兵家是以策略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1.儒家以道义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儒家的核心概念是仁,仁就是爱。在儒家看来,从本质上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良性互动的。儒家思想在竞争上的基本价值观就是追求和谐。竞争本身不是目的,竞争是为了达到和谐合作,这就是中国人竞争观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儒家看来,好的竞争应该是君子之道,也就是应该出于道义的目的,使用道德的手段,并应该受道德的规范。儒家相信道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儒家竞争观的价值在于,它将人类向善与合作的可能性,充分的揭示出来,但对“和谐”与“一体”的过分强调也使得儒家思想从总体上表现出了贬低冲突与竞争的倾向。
然而现实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君子,求利同样是人的本性,于是儒家这种竞争观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君子愈让,小人愈妄。君子越让步,小人反而越狂妄,小人会把君子的让步看成软弱,因此得寸进尺勒索更多的利益。没有实力的时候道义有时候一钱不值。
2.法家以力量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法家的竞争哲学直指现实。法家认为这个世界本质上就是竞争的世界,争的利益,靠的实力。法家的竞争哲学在我们今天看来功利而冷酷却很现实。竞争有时候就是要学会以利益为目的,以实力为基础,以争斗求和平,这是法家的清醒与现实之所在,也是法家竞争哲学的意义之所在。
但过于看重竞争,过于看重眼前的利益,过于强调对抗,过于相信实力,有时候会让你陷入狭隘与蛮横之中。把竞争看作是简单的对抗和冲突,使用相互伤害的手段,只能陷入更大的恶性竞争。
3.道家以耐心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道家的竞争关注的是长远的发展。换言之,道家就是从时间的维度理解竞争。
从冲突的角度来说,道家是从自然的角度看竞争。老子从水中悟出了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争”的哲理。“不争”并不是一味的消极退让,而是不妄为,不强争。“不争”超越了简单的恶性竞争,而有了更大的格局,更大的胸怀。老子引入时间的维度,把竞争看成一个力量此消彼长而不是力量直接对抗的过程,这就需要时间。
从竞争战略的角度来说,道家提供的其实是一种大战略的理念,强调的是自制、低调、守柔、待机而不是一味的逞强。而这就需要竞争者一定有足够的战略耐心,要学会隐忍、克制与耐心地等待。
4.兵家以策略为核心的竞争哲学。
兵家所从事的是战争,这是一种竞争的最高形态。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著作,可以说是专门研究在对抗环境中如何取胜的策略,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所以我将其称为以策略为核心的竞争哲学,《孙子兵法》是中国人的竞争理念、竞争智慧的最集中体现。
中国的兵家在竞争哲学上受到道家影响是很大的。道家认为最好的竞争是不争,兵家认为最好的胜利是全胜。最好是不用打就能赢,要打的话也要用智慧去打。所以中国人对竞争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实力的对决,而是
智慧的较量。
5.中国传统竞争哲学的钻石模型。
儒家,法家,道家,兵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竞争哲学,同时也构成了竞争的四大要素:儒家,道义;法家,力量(实力);道家,耐心;兵家,策略。我把它叫做中国传统竞争哲学的钻石模型。
这四家理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竞争哲学体系。好的竞争要以力量为基础,以道义为追求,同时还要兼具强大的耐心和高明的策略。
五、中国传统领导力的哲学基础。
1.以品格为核心的儒家领导力。
领导者的格局、胸怀、器度、境界、追求以及价值观,对组织的未来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决定组织命运的关键因素。
儒家领导力哲学的核心,是内圣外王,是立德、立功、立言,是以品格为核心的领导力哲学。儒家强调内在品格的养成是领导力成长的前提。
从自我反省和人格养成入手,孔子把领导力展开分为三个阶段:修身、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领导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境界提升的过程。
儒家的领导哲学为领导者提供的是一种清晰而坚定的理想与追求。儒家的领导哲学是建立在品格与价值驱动基础上的,是以品格和价值观为核心的领导力,是以社会责任和天下情怀为核心的领导力,强调的是既自强不息,又和的厚德载物。
2.以现实为核心的法家领导力。
儒家为中国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价值的追求,有很多正面的影响。问题在于,道德原则从来是完美的,而应用道德的现实世界却从来都是不完美的。对于领导者来说,只靠儒家的价值理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中国文化中还有法家的理念。
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儒家相信的是人有向善的可能,强调的是人性理想的一面,那么法家相信的是人有求利的本性,强调的是人性现实的一面。除了利益之外,法家信奉的还有实力。在法家眼中离开了权势、权力,是无法影响别人的行为。
与儒家相比,法家的特点是非常冷酷,但非常现实。法家让你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另一面。如果说儒家提供的是人生的理想,那么法家所提供的就是一种现实的取向。人有向善的可能也有趋利的本性,真实世界的领导力,当然需要使命与愿景这样超然的一面,但也不可能无视权力与利益这样的现实一面。
3.以柔弱为核心的道家领导力。
法家也有不足,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势、冷酷、霸道、刻薄,自我,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一定是一塌糊涂,最后一定也失败的一塌糊涂。所以还需要道家。
道家与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法家的特点在于一个“刚”字,而道家的特点便是在一个“柔”字。
在现实的管理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导模式,一种是刚性的,一种是柔性的。老子欣赏的显然是第二种领导者,盛气凌人的领导者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明智的领导者是知道自己很强大、很成功,却能够保持很谦虚、很柔弱的心态。这样,才能更清楚的看清自己,也更清醒的理解别人,学会倾听、欣赏、包容,从而更好的汇集众人之力为我所用。
如果说儒家给人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给人以现实的眼光,那么道家就是给人以成熟的心态。
好的领导者,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同时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这三者从不同的角度构成了中国领导力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