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即指导
1、环境的指导作用
研究教育的一般功能所采取的一个特殊形式,即指导、控制、疏导。疏导最能表达通过合作帮助受指导者。控制则表示通过让被控制者承受外来的力量并遇到一些阻力。指导表明引导他人进入一个连续而非漫无目的的积极方向。指导表达的是一种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容易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有目的的直接帮助,另一个是控制。这在我们日常教育中也非常爱常见,比如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老师容易直接给孩子解题思路,而忽略了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在孩子原有思维基础上加以引导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更大。又比如当孩子犯错时,经常会被直接告知一堆道理,并且不允许再犯。
使动作集中和有顺序是指导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的,另一个使时间的。指导即是同时的,又是相继的。
纯粹的外部指导是不可能的。环境只能提供刺激以唤起反应,并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激起个体的反应,而且刺激久了,个体适应后,也就不再是刺激了,如同家长一直抱怨的我家孩子被打皮了,油盐不进了。儿童还是更喜欢基于他们自身意愿上的指导,我们不能强加给儿童什么东西,迫使他们做什么事情,忽略了这个事实,就是歪曲和曲解人的本性。
一切指导不过是在指导方向,它使正在进行的活动进入另一个渠道。
别人的习俗和规则所提供的规则也许缺乏远见,这种控制可能立刻见效,但却使受控制者在后期的行动中失去了平衡。从事指导别人的行为的人,总是有种忽视被指导者后期发展重要性的危险。比如,鸡血的家长用大量的补课侵占了孩子休息娱乐的时间,填鸭式,题海式的教学虽都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成绩分数的上升,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是抹杀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2、社会指导的模式
当成人以知道别人的行为为目的时,自然能意识到自己在指导别人的行为。但是当他们的指导出现被抵制时,或者别人在做他们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时,就会出现控制,控制模式会经常在无意识中出现。
当别人并不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或者出现不服从的威胁时,我们就是想用控制,也能意识到控制后的各种结果,但是这种强迫控制,可能行为上的结果服从了,但是道德上并未服从。比如孩子玩火,严厉而命令式的语调也许会阻止孩子这一次的行为,但是道德上,孩子的内心并未服从,他可能会再下一次再次玩火;我们经常会混淆行为上的结果和道德上的结果,我们总是阻止一个人去参与他所希望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的结果可能在我们看来是不好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在他内心正确的发展出一种内在的,持久的方向的机会。
一个人不能预见他的行为的后果,又不能理解又经验的人告诉他这种行为的后果,他就不能做出明智的行动,不妨让他尝试下,让他自己发现后果,以便下次在相同情况下做出明智的行为。但是,我们现在更多是采用控制,采用羞辱、嘲笑、冷战、指责和惩罚等方法,儿童对认可比较敏感,希望有他们优良的行为赢得人们的好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积极正面的引导的孩子。
人在社会会环境中生活、行动、存在,这种社会环境就是指导他活动的长期有效的力量。比如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们都有很多习惯,但并不十分理解这些习惯的含义,因为他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此,他们支配我们,不是我们支配他门。除非我们认识这些习惯的作用,并且能判断所产生的结果的价值,否则我们就没有控制他们。
真正的社会指导是影响人的心智,通过言传身教,通过于别人一直的、或者合作协助、或者竞争中潜移默化养成的习惯。
3、模仿和社会心理学
模仿的行为动作一样,但是模仿的结局和模仿的目的不一样。模范情感可以包含仔细的观察和审慎的选择。
真正的社会指导就是要养成一定的心理倾向,就是理解事物、事件和动作的一种方法,使我们有效参与公共生活。
4、教育上的一些应用
通过语言文字,可以间接的参与过去人类的经验,因而拓宽并丰富了目前的经验。但是学校中过度强调这一特殊工具,容易走入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吸收式的学习。既往的经验、原理只是被人宣讲、被人写作、用来纸上谈兵是可悲的,我们要使语言和公共实践活动建立正常的练习,使语言的运用更有生气,更有效果。
努力求得鼓励的知识和学习的目的时背道相驰。只有通过从事公共生活活动,一个人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原理知识与材料工具相结合,他才能货到积极的社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