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知青年回忆与钱痛苦回忆二三事儿
关于攒钱,关于理财
看理财书,大部分的牛人,都是对钱有着强烈的渴望,从刚开始的一点一滴的解渴开始,到慢慢后来的积累壮大。
我也渴望有钱,只是渴望钱能带来给我想买的东西,想吃喝玩乐。
米,就是那种理财书上经常出现的反面典例。都这么点钱了,怎么攒。这也不够用,那也不够用。
这个观念基本长久的影响着我的行为,然后行为反过来继续影响着我的消费观。包括后来的买股票也好,买基金也好。就像《贫穷的本质》里面提到的“时间的矛盾”那样把钱之花在当下觉着好的地方,根本从来没想过时间长久的以后会带来什么。反正以后的事儿,以后再说。
然后周围的人貌似个个时时似乎都处在不缺钱的状态,从而使我有了更假象的假象思考。你看,有钱人不也是这样子,没看到他们有很努力的在攒钱。我干嘛要那么辛苦的。本来生活已经很辛苦了。(翻大白眼的鄙视我自己)
思考,思考,思考,思考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从来没想过,也从来没问多几个为什么。行动上的矮子,思想上更矮。
工作这么久,存款上的数字,真的是打脸好疼,朋友圈的各地方旅游,要不是有照片,还真的能记起来的不少。
满身冷汗的思考下来,整理出来。
为什么我不想攒钱?
难道及时行乐就真的那么开心吗?
为什么我攒不住钱?
为什么别人多次跟我提醒让我攒钱,我的态度根本不屑一顾?
从小时的成长过程中,能想起来,跟钱有关的小片段,或许明理暗里或者命里对金钱观的影响。
一般小时候的大家,基本都是无忧无虑的。我也曾经历过那种美好时光。
就是时间太短,结束的特别快。我父母离婚了,本来离婚就离婚,(这个是他们两个人的事儿,就不解释太多)但是我希望我身上的例子,给已经当父母,或者即将当父母的大家一点点思考的方向。父母没有做错,但是真的有时候可以做的更好。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父母离婚,我跟着妈妈,爸爸又找了一位。以前虽然没有想买啥就买啥的我,但是我也没有缺衣少穿。突然有一天,我奶奶把我叫我叫到面前,对我非常严肃的说。你要对你新妈妈好点,要不你没有钱上初中。
What?小学三年级的孩子,突然长辈跟她说,念不念书,取决于我爸爸后来找的老婆。这是怎么个逻辑,我爸爸呢,我妈妈呢。(爸爸的薪酬,完全够用,但是爸爸是半月光)
其实这句话现在解读起来,特别的可怕,孩子的念书是一个责任,但是亲生爸妈下意识缺少责任,想逃避,然后把这个重任落到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身上。孩子能做的,确实要讨好自己的后妈。
现在想来,还是很诡异。
小建议:别把责任推给任何人。
孩子内心:不想面对责任,自己也不想面对自己。(这里绝对不排除,别人家的孩子,各种内心强大那种)
再后来,我跟着妈妈,那时候的成绩掉落的很快,老师也不喜欢我,经常批评我,明显的感觉看我不顺眼的那种批评,数学公式我就是怎么都学不会,怎么讲我都不会(说来也奇怪,一到初中,我就完全的会了各种数学题,过了几个月而已,或许不是我的智商提高,是我碰到了个好老师)
妈妈也过得很丧,住的房子暂时要给家里的亲戚,然后跟着妈妈住到了,姥姥姥爷家。不知道什么感觉,或许是因为太痛苦,就选择的不记得了。但是有个画面,还是有记忆的。吃的不好,想吃肉的话,就是菜炒火腿肠,因为姥姥家有蟑螂,经常菜里会有小蟑螂,看见就不想吃。现在绝对能不吃火腿肠就不吃火腿肠。有次中午因为学习的原因,被留在学校,不能回家吃饭。
妈妈来学校看我,看着过得很丧的妈妈,跟我说给我带饭了,是炒火腿肠,然后我说我不吃,我想吃盒饭。大概三块钱。妈妈特别无语和无奈的跟我说,她没有钱。然后怪我不懂事,只能说,我是真的不懂事罢了。
小建议:父母,或许希望我做父母的时候,能积极一点。
孩子内心:我能怎么办,我只是想吃饭,非常消极。(继续不排除,有内心强大的孩子。)
还有就是,当时赡养费是每个月300块钱。妈妈真的很努力的在攒钱,大概攒到1000元左右的时候,我的那个还没过门的后妈,可能意识到,我爸爸只是长得帅,并不是一个良人,已经结束,然后回归到原来的家庭。
有天晚上,突然接到电话,爸爸打来的,脏口就说,赶紧把1000元拿出来,我有急用,bababalalblabllba。
小建议:真的没什么小建议了,因为有些事儿发生了,很难去弥补。
孩子内心:我连中饭都没得吃,攒的钱,是不是说没就没了。(事后证明,好像确实是给爸爸拿走了)
为什么,为什么要攒钱,攒钱是一件特别不美好的事儿,攒到一定的数目,还会被拿走。干嘛要这么的痛苦。
或许是我的内心,或者我的潜意识有那种深深的恐惧,才会有日后工作了,也没有概念。
真的用了很长时间去调整,去了解,攒钱不攒钱其实是你自己的选择,但是背后的那种没有希望,对钱非好感是需要治愈的。
在一条正确的路上走,结果是很容易是对的。
我也刚刚踏上这条路,还有很多需要了解,需要努力,正式自己的恐惧也没什么,才能变的格外的轻松。
这里并没有批评我爸妈的意思,这都是他们当下的选择而已,只是希望,大家今后当父母,或者已经当父母的小小的注意。
孩子行为或者思想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怎么破,还在学习的路上。
小钱钱,咱们和好吧,今后一直走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