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是《诗经》中最富有影响力的篇章之一,他所谓的情感有男女性隔离的苦闷,也有的是志士对梦的艰苦追寻而得不到的失望。但抒情的方法却具有很强烈的现代意味,整篇诗章呈现出一种浓郁的朦胧美感。 诗中"白露为霜"向我们传达的时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芦苇叶片,白露成霜,男子)诗人站在蒹葭苍苍的水畔,遥望着水的一方,心中升起了无限怅意,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呢?只知道在水的另一方,但诗人并不清楚伊人的居所,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址"的"南国佳人"一样,迁徙无定?这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又充满诱惑的追寻。 在白居易的《长歌行》中,杨贵妃香消玉殒马嵬坡,尽管道士洪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蓬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玉环,相约重逢于七夕。而在《蒹葭》中,上"溯洄从之",下"溯游从之",诗人经过一番艰苦追寻后,伊人仍然在那水中央、在那沙洲上,隔着流淌的波光,无法相触,实在是"可见不可求",可望不可即呀!而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根本上就是诗人痴心迷意下产生的幻觉吧!诗章朦胧的意境时时隐露着。 当然,从《蒹葭》的文字内容上,也可以读出诗的朦胧美。我认为这是此诗最显著的特征,此诗的内容往往是不具体不实在的,就连说及"伊人"也不知是男是女,我就姑且把她做为一个女子吧!并且是个美人! 首先,把它做为一首爱情诗。以"蒹葭苍苍"起兴,营造一种凄寒、唯美、朦胧的意境,再写诗人追求意中人之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美人在浩淼波光之中,若灭若无,若隐若现,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苍凉弥渺,欲即转离,"所追寻的那个意中人呀,你究竟在何方?"在茂密的蒹葭丛中,美人似见非见,简直令人怀疑,她是否真的真实存在,这样更添意中人的朦胧美,更添诗意的朦胧美。 也可以把《蒹葭》当做一首追求梦想的诗,姑且原谅我吧"伊人"比作诗人的梦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对象,"溯洄"、"溯游"、"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是反复迫寻与追寻的艰难且渺茫的象征。由于追寻者同样为梦想而追寻,不畏艰难与险阻。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是由于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情,空灵多蕴。于是,这种心象便又一次呼应了诗是朦胧感,由此又可以想到,诗人追寻途中的河水、道路、伊人、水中央,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意象,何时何地,哪山哪水,便又一次朦胧起来,创造出花非花雾非雾山非山水非水而伊人也非伊人的朦胧美。 蒹葭长,露为霜,伊人隔着秋水在哪一方?相思无限,想象如见。《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利用人的心象,描绘出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使诗的意境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朦胧美。
朦胧蒹葭意,伊人水一方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初春,出门在外的静夜,窗外不经意间下起来的春雨却羞羞答答地轻敲起窗棂来,那一抹让季节阻隔在遥远他乡的暖,在丝丝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