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期间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其中陈庆之、高洋等人更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如彗星划过历史的长空。不过大众对这一段历史并不是很熟悉,一方面是因为关于南北朝的史书记载过于混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另一方面是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胡族势力大举进入中原,汉族不再是舞台的主角,由于惨烈的战争和激烈的民族矛盾,大家有意无意地回避了这段历史。但是只要花费一些精力了解刘渊、石勒、苻坚、慕容垂、拓拔焘、尔朱荣、高欢、宇文泰(都是胡族)等人的事迹后,就会发现,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气度宽宏、多谋善断,并不是生硬的脸谱化形象。
评价一个人很困难,因为人心总是难测的,我们很难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何况还有各方面的外在因素影响。我认识一位姑娘,失恋后在朋友圈里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之情,于是大家纷纷谴责男方始乱终弃。但真实情况是女方毕业后执意要去另外一个城市工作,这个当然也是可以商量的,要男人为家庭做出牺牲并不是很过分的要求。但是女方明明想分手却又不愿意先开口,男人又能怎么办。作为外人,隔着一层纱布去评论别人家的事情,并不是很妥当的行为,考虑到这种评论还要公开化的时候,更是要承担额外的压力。
所以在写作历史书的时候,作者们应该也是谨慎而惶恐的,他们要描绘的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和人物,获取的信息又经过了很多代人耳口相传,很难保证准确性。广泛流传的较为严肃的史书一般是本朝编订先朝史,或者直接编订本朝的历史。前者评价会偏向负面,后者又会过于正面,很多历史细节并不见得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事实。
也有另外一种选择,作者根本就没打算写一本严肃的书,只是想着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其他人。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作起来会更加轻松,读者阅读的时候也会更加舒适。比方说《十六国北朝-无序的车辙》就选取了八个代表性的人物,描述他们的生平,称颂他们的功绩,指出他们的过失,更多的是作者个人想法。
按照作者的说法,之所以选择这八个人是因为他们的命运都带有悲剧性,通过他们的个性可以折射时代的特征。“凭着个性与时代硬拼的人,往往不会胜利;随波逐流在时代中逐利的人,则无法不朽”,像苻坚、拓拔宏(元宏,孝文帝)和高洋,心怀理想却无法达成,但客观上对历史做出了贡献;王猛和尔朱荣个人能力突出,能够挽大厦于将倾,却无法维持长久;独孤信、魏收和祖珽三人中,独孤信是武将,魏收和祖珽以文才著名,都充满了文艺气质,不见容于当时的体制。
在这个八个”失败者”当中,王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书中讲到,东晋桓温率军北伐,兵锋直指长安,却在灞上按兵不动。此时王猛已年近三十,再也按捺不住,去拜见了桓温,也就有了那场著名的“扪虱而谈”。从王猛后来在前秦表现出的政治军事手腕来看,他并不是一个轻狂不通时务的人,这次拜见更多的是一种试探,最终捉起蚤子来也就表示试探有了结果.
彼时彼刻,东晋虽已南渡,但仍然被北方的汉人视为正统,王猛身为汉人生活在北方,想必有深刻的屈辱感。但眼见桓温距离长安这座象征大汉四百年基业的故都尺步之遥却止步不前,不由得生出失望之心。而且东晋的另一种现状想必王猛也有所耳闻。东晋是在门阀望族的支持下才得以成立的,门阀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官僚阶层来达到与皇帝共享权力的目的。像桓温这样的军事强人终其一生都未能打破这个体系,王猛作为平民,去东晋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其他人物如高洋,少年时笼罩再父亲和兄长的阴影下,然后如火箭般崛起又飞快陨落,是矛盾和争议性非常大的人;祖珽和魏收有典型的文人病,轻狂缺乏节制,在那个波诡云谲的环境里,总是遭打压排挤。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悲剧性让这些人的人生更厚重也更有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