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延光四年,十一月四日晚。
皇宫里,只有一些屋舍亮着灯,其他各处一片黑暗,偶尔有卫兵列队走过,脚步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整个皇宫已经沉睡了。
德阳殿西钟下。影影绰绰不少人影。黑暗里,看不清他们的面貌,只能听到有人沉重的呼吸声。
是因为劳累,还是过度紧张?
有人悄悄问道:“怎么还不见来?”
立刻有人低声喝道:“别出声!小心有人。”
又是一片沉静。
好一会儿,只见一个人影急匆匆地过来,低声地,又紧张又兴奋地说道:“来了来了!”
一群人影立刻围了上来。
有人点着火,火光里出现一群人,他们的面前,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
为首的一个人赶紧跪下,低声道:“恭迎济阴王!”其他人也都赶紧跪下来,但是都没有出声,一阵窸窸窣窣声。
“大王,夜晚请大王到此,老奴孙程罪该万死。但是大汉江山如今危在旦夕,老奴们侍奉先帝多年,不能眼睁睁看着刘氏江山毁在阎显和太后手里。大王是先皇嫡子,曾经的皇太子,肩负着振兴大汉的重任。历代先皇,可都指望大王了。”为首的那个人说道。
“孙大人,是不是该改口叫陛下了?”后边有一个人提醒道。
那个叫孙程的宦官,看看眼前的小孩子,再看看阴森漆黑的皇宫,咬了咬牙,说:“是啊,是到了改的时候了。”然后他站起来,对其他人说:“成败在此一举!”他从人群中拉出一个人,狠狠地笑着说:“李大人,现在是箭在弦上,已经由不得你了。”他“嗖”一声抽出佩剑,架在那个李大人脖子上,说:“迎立济阴王为帝,不能改变。”
那个李大人战战兢兢地陪着笑说:“一切孙大人说了算,老奴听着就是了,。”
孙程马上吩咐众人:“王大人,你跟黄大人速去通知各位尚书大人,让他们速来宫中。彭大人,你们几人召集卫士,准备铲除阎显......”分派之后,众人分头行事。
暗夜,暗流涌动。谁都不知道,此时正是改换天地的时刻。
众人紧张地奔忙之际,眼前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小孩子无由也他跟着紧张起来。不久前他还在府上睡觉,稀里糊涂地被几个人带到这里来,听这意思,是要立他为皇帝。
皇帝,他当然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父亲就是皇帝,不过八个月前驾崩了。本来他也是要做皇帝的,小时候他就被册立为太子。但是去年,父皇不知道为什么又将他贬为济阴王。从那以后,他见到父皇的机会就少了。
父皇去世之后,朝廷另立了一个皇帝,原来的北乡侯,是阎太后和大将军阎显做的主,他连进宫给父皇上香都不能,他只能天天在府里哭泣。做不做皇帝,他都不在乎,他难过的是父皇死了。他现在成了孤儿,皇宫里的人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的母亲,从他出生起就没见过,听说也早就不在了。
想到这里,他就难过。现在,这些人要立他为皇帝,那个北乡侯怎么办?莫非他已经死了?太后跟阎将军会同意吗?
小孩子并不知道,此时他其实就在那把刀刃上,如果事情成了,他是皇帝,万一失败,他必死无疑。
这个小孩子名叫刘保。安帝之子。三岁的时候,被安帝立为太子。延光三年,太子八岁的时候,他的乳母王男、厨监邴吉被处死了。太子没有母亲,经常跟乳母在一起,在他心中,乳母胜似亲母。乳母死后,年幼的他屡屡思念,总会伤心,叹息。
但是当他难过的时候,有几个人却不安了。他们是安帝的乳母王圣和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王男等人就是被他们陷害而死。当他们得知太子一直为此难过的时候,他们害怕了,害怕将来安帝百年之后,太子即位,会找他们算账。为了永绝后患,最好让他当不成皇帝。于是王圣跟江京等人开始在安帝跟前说太子的坏话。安帝就他一个儿子,按理说应该视为掌上明珠才对。但是这个安帝有点儿不靠谱,似乎他觉得自己还年轻,以后儿子多的是。他对太子的信任还不及他的乳母,当这几个人陷害太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去弄清真相,因为他自己本来就是一个糊涂的人。他毫不犹豫地将太子贬为济阴王。安帝没等到他第二个儿子出世,延光四年,三十二岁的他撒手西去了。
安帝去世之后,阎皇后跟哥哥阎显将北乡侯征到京城,立为皇帝。按照两汉的规矩,立皇帝以亲,安帝就刘保一个儿子,而且被废并非其罪,按理说刘保即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朝中很多大臣也都这样认为。但阎氏兄妹是绝对不会让他即位的,因为是他们害死了刘保的亲生母亲李氏。当初安帝带他们去章陵,路上病重,病死于叶县,他们吓得都不敢让人知道。他们担心济阴王刘保身在京城,万一消息传出,大臣们拥立刘保为帝,他们就麻烦了,于是上演了一场沙丘之谋,只说皇帝病重,每天照样给安帝送饭,照样请安,该走的礼数,一样也不少,甚至要求得更严。除了几个亲信,谁都不知道车中的皇帝已经死了。他们加快了回京的步伐,连日驱驰,终于在四天后回到宫里。阎氏兄妹如此如此紧张,是因为济阴王依然受百官的拥戴。
当初安帝打算废黜太子,召集百官计议。太仆来历、太常桓焉、廷尉张皓都坚决反对,认为皇太子年纪太小,“经说,年未满十五,过恶不在其身。且男、吉之谋,皇太子容有不知,宜选忠良保傅,辅以礼义。废置事重,此诚圣恩所宜宿留。”就算乳母有罪,也不能牵连到他身上。安帝不听,坚持废掉了太子。之后,来历与宗正刘玮,将作大匠薛皓,侍中闾丘弘、陈光、赵代、施延,太中大夫硃伥、第五颉,中散大夫曹成,谏议大夫李尤,符节令张敬,持书侍御史龚调,羽林右监孔显,城门司马徐崇,卫尉守丞乐闱,长乐、未央厩令郑安世等十余人到鸿都门谏诤,力证太子无过。面对这么多有分量的官员的示威,安帝也急了,他马上下了一道诏令,“父子一体,天性自然。以义割恩,为天下也。历、讽等不识大典,而与群小共为喧哗,外见忠直而内希后福,饰邪违义,岂事君之礼?朝廷广开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贷;若怀迷不反,当显明刑书。”再不走,就要治你们的罪,强迫大臣们离开。但是人心所向,太子是安帝的亲骨肉,依然受很多官员的拥护。
阎太后他们回到京城后,还装模作样,让司徒刘熹到宗庙替皇帝祈福。到下午,在安帝死去五天后,他们终于给安帝发丧了。为了掌握朝政,阎太后跟哥哥阎显迎立济北王的儿子、年幼的北乡侯刘懿为帝。但是北乡侯没有做皇帝的命,八个月后就去世了。
在北乡侯病重之际,阎显跟江京都在北乡侯身边。江京将阎显叫到一旁,悄悄对他说:“前一次没立济阴王,如果这次立他为帝,日后他难免不报复。不如趁皇帝还没咽气,赶紧征召诸侯王的孩子们来,早做安排。”
阎显把持朝政的时候,对江京、李闰等人很信任,但是对于其他中常侍、小黄门,不是流放就是冷遇,那些人对他也非常怨恨。当阎显跟江京计议的时候,中黄门孙程也正在跟济阴王谒者长兴渠商量:“王以嫡统,本无失德,先帝用谗,遂至废黜。若北乡疾不起,共断江京、阎显,事乃可成。”他们暗自联络对阎显江京不满的人,包括中黄门南阳王康、长乐太官丞京兆王国等,共计十九个人。
十月二十九日,北乡侯驾崩,十一月二日,孙程召集十九个人,大家聚集在德阳殿西钟下盟誓,共立济阴王。十一月四日晚,他们行动起来了,路过崇德殿,碰见江京、刘安、李闰、陈达,杀死了江京、刘安、陈达,劫持了李闰,偷偷接来济阴王,开始行事了。
其他人带着新帝到南宫云台,孙程带人把守宫门。尚书令孙光来了,谒者仆射来了,越来越多的人跑到新皇帝这边来了。使者们带着新皇帝的诏令,召集百官,派虎贲士、御林军守住了诸宫门。
当那边搞出这么大的动静的时候,阎太后跟阎显着急了。征召诸侯王子的使者已经走了好几天,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一点儿消息,在这个节骨眼上,孙程他们拥着济阴王做皇帝。形势对他们很不利啊!他们如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
小黄门樊登劝阎显以太后的命令召越骑校尉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屯朔平门,抵御孙程。冯诗奉命来到宫中,阎太后激励他说:“能得济阴王者封万户侯,得李闰者五千户侯。”阎显担心冯诗带来的人少,也担心冯诗不可靠,让樊登随行,说是召兵士,其实也有监军之意。刚出去,冯诗就砍了樊登,马上跑到营中,杜门不出。
打虎亲兄弟。在阎氏兄妹危难之际,阎显的弟弟阎景带着兵赶到了北宫盛德门。正巧,尚书郭镇也到了这里。这段时间郭镇正卧床不起,宫里拥立济阴王为帝的消息传出来后,他马上从床上跃起,带着御林军跑来了。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建功立业的时刻到了。见到阎景,他拿出使节,要阎景解散士兵。阎景问他:“谁下的诏?”同时拔剑向郭镇掷去。没击中。郭镇操起剑,砍向阎景,将他砍落车下。关键时刻,还得有一手好剑法啊!左右士兵在他身上连刺几下,将他送到掖庭狱中。他没看到第二天的太阳升起,就凄惨地死去了。
使者将皇帝玺绶夺了来,百官簇拥着新皇帝,来到了嘉德殿。新朝廷正式营运了。
阎显跟太后还在宫中急得打转转等消息,侍御史来了,传来新皇帝的命令,将他投进狱中。他的兄弟们也被抓捕。很快,阎显他们也被处斩,阎太后被迁到离宫居住。至此,顺帝的位子稳固了。
这是两汉历史上第一次由宦者主导改立皇帝。虽然顺帝的即位也是百官大臣们的心愿,但是宦者们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事情结束后,朝廷马上封赏这些功臣:“中黄门孙程、王康、长乐太官丞王国、、中黄门黄龙、彭恺、孟叔、李建、王成、张贤、史汎、马国、王道、李元、杨佗、陈予、赵封、李刚、魏猛、苗光等,怀忠愤发,戮力协谋,遂埽灭元恶,以定王室。《诗》不云乎:“无言不讎,元德不报。”程为谋首,康、国协同。其封程为浮阳侯,食邑五户;康为华容侯,国为郦侯,各九千户;黄龙为湘南侯,五千户;彭恺为西平昌侯,孟叔为中庐侯,李建为复阳侯,各四千二百户;王成为广宗侯,张贤为祝阿侯,史汎为临沮侯,马国为文平侯,王道为范县侯,李元为褒信侯,杨佗为山都侯,陈予为下隽侯,赵封为析县侯,李刚为枝江侯,各四千户;魏猛为夷陵侯,二千户;苗光为东阿侯,千户。”史称十九侯。如此大规模的封赏,为历史鲜有。朝廷不但给他们封侯,还拜他们为官,给他们巨大的权力。
顺帝对这些宦者感恩戴德,这些人在顺帝面前也毫不客气。永建元年,因为为司隶校尉虞诩鸣不平,孙程等人上殿公然斥责顺帝左右,顺帝一怒之下,将十九侯全部赶回封国。孙程他们心怀怨恨,将侯印封还朝廷,偷偷溜回京城,跟皇帝躲猫猫。两年后,顺帝又将他们召回朝廷,加官进爵。不仅如此,还允许他们的养子继承他们的爵位。
十九侯之首孙程还算正直,但是其他人并非都像他这样。黄龙、杨佗、孟叔、李建、张贤、史汎、王道、李元,李刚九人与山阳君宋娥更相货赂,求高官增邑,又诬罔中常侍曹腾、孟贲,祸乱朝纲,陷害忠良,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更严重的是,他们使得宦官封侯拜官成为惯制,从此,越来越多的奸佞宦官名正言顺的进入权力中心,宦者作为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正式走上了东汉的历史舞台。顺帝之后,宦官与外戚更是轮番秉政,一步步将大汉帝国送入坟墓。